浙西三瀑布记


浙西三瀑布记

文章插图
浙西三瀑布记【浙西三瀑布记】《浙西三瀑布记》是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的一篇游记,作于公元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 。此文描写了天台石樑、雁荡大龙湫、青田石门洞三处瀑布的景观,分别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刻画三处瀑布的特点,穷形尽态,意蕴丰富 。因是三景合于一篇,所以文章自然重比较,譬如将石樑与大龙湫作比较,则各自特色越发鲜明、越发突出,从而愈见大自然创造力的无穷无尽,愈见自然景物的丰富多采 。文章写景重写形,亦重写神 。写形处文词优美,刻画精细,写神处文词简约,内涵丰富 。袁枚提倡文章简洁而有文采,这篇游记正是其创作观的体现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浙西三瀑布记
创作年代:清代
作品出处:《小仓山房文集》
文学体裁:游记
作者:袁枚
作品原文甚矣,造物(1)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壬寅岁(2),余游天台(3)石樑(4),四面崒者厜嶬(5),重者甗隒(6),皆环粱遮迣(7) 。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 。水来自华顶(8),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 。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 。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9)砢所挡扌必(10),自然拗怒郁勃(11),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 。余坐石樑,恍若身骑瀑布上 。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 。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 。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龙湫(12) 。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 。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13) 。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 。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 。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 。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牴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樑绝不相似 。大抵石樑武,龙湫文;石樑喧,龙漱静;石樑急,龙揪缓;石樑沖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 。初观石樑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 。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后半月,过青田(14)之石门洞(15),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16)矣 。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 。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蚊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17)钟鼓于瓮内 。此又石樑、龙湫所无也 。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 。”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注释译文作品注释(1)造物:古时以万物为天所生成,故称天为造物 。
浙西三瀑布记

文章插图
雁荡山瀑布(2)壬寅岁: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 。(3)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 。(4)石樑:位于石桥山,一石樑飞架两山坳间,下临万丈深涧,瀑布飞洒 。(5)崒者厜嶬:语出《尔雅·释山》 。崒(zú)者,高而挺拔者 。厜嶬(zuī wēi,“wēi”字由“厂”与繁体“义”构成,以“嶬”代),山峰高峻 。(6)重者甗(yán)隒(yǎn):语出《尔雅·释山》 。重,重叠 。甗隒,甗为瓦器,上大下小;隒为山崖 。甗隒指山崖上大下小如甗 。(7)遮迣(liè):四周遮拦 。(8)华顶:即华顶峰,浙江天台山诸峰之一 。(9)磥砢:通“磊坷”,石众多而乱 。(10)挡扌必:阻挡推击 。(11)拗(yù)怒郁勃:形容水势受抑转急,奔腾激泻 。拗怒,抑制愤怒 。班固《两都赋》:“蹂蹸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郁勃,盛貌 。(12)大龙湫:浙江着名瀑布,位于雁荡山中 。(13)杨白花:即杨花,花色白如絮 。(14)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 。(15)石门洞:在青田县西石门山 。山两峰壁立如门,故得此名 。洞幽深棉邈,中飞瀑喷泻 。上有轩辕丘 。道家以为第三十洞天 。(16)狡狯:诡变,开玩笑 。《世说新语·文学》:“袁彦伯作《名士传》成,见谢公 。公笑曰:‘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耳 。’”这里意为别出机杼,另翻新样 。(17)考:撞击 。白话译文太神奇了,大自然的手笔!都是从高往下流的水,而浙江西部的三个瀑布却有三种不同的景象,根本就没有相同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