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羲之到文征明:历代行书八大家 上海历史之最内容推荐英语

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书体,有偏于楷书的“行楷”和偏于草书的“行草”之分 。一般认为,行书始于汉末,盛行于晋代 。行书由正体小变而来,目的是为追求简易 。行书切合实用,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具备楷书的工整,清晰可认,又存有草书的飞动,活泼可现 。行书伸缩性大,体变多,萦回玲珑,生动流美,且平易近人,为书法家提供了笔歌墨舞的广阔天地 。
在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中,行书最具有亲和力,它介于正草之间,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都可以从楷法和草法中得来,并无属于自己的所谓“行法” 。同时,行书还可以和隶书、楷书、草书等相互融合,形成不同的书体面貌 。由于行书有体无法,又容易识辨,所以流传非常广远,历久不衰 。自晋以来擅长书法的人大都工行书 。
原文作者 |王岳川
《书法里的中国》,作者:王岳川,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3月 。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303—361)行书代表作《兰亭序》,其浑然天成、洗炼含蓄,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 。
(晋)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纸本 行书 24.5cm×69.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序》是王羲之与友人宴集会稽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时所书 。诗人以晋人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味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之美的意境 。《兰亭序》体现了晋人精神解放的自然之美,在那英气绝伦的氛围中,在遒媚动健的笔画中,可以窥见魏晋风度中所包含的宇宙人生,体会宇宙般的深情和王羲之人生态度中“放浪形骸”的人格美 。从骨力寓于姿媚之内,意匠蕴含于自然之势,内擫的笔势、遒丽爽健的线条、圆融冲和的气韵中,可以窥见王羲之独特的艺术个性 。
《兰亭序》真迹传被唐太宗葬于昭陵,目前最受推崇的是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承素摹神龙本《兰亭序》 。从这幅神龙本中可以看到王羲之行书写得非常神骏爽利 。《兰亭序》里有二十个“之”,每一个“之”都不一样,作为草稿到处有涂抹的痕迹 。兰亭雅集是每一年三月三,有一“祓禊”之礼,大家聚到一起,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曲水”即蜿蜒流动的小溪,“流觞”——酒杯倒上黄酒搁在水面,水流到谁面前碰壁,此君就饮酒写首诗 。王羲之几个儿子和他的好友们都相聚兰亭,大家尽兴饮酒写了很多诗,最后推举大书法家王羲之题序 。
当时50岁的王羲之已经微醺,铺蚕茧纸,执鼠须笔,略一沉思下笔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先交待时间、地点、事由,然后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各位高人都到了,年轻年长者都齐聚于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前面写在山水之美中欢聚的快乐之情,其后抒发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
王羲之《兰亭序》共324字,章法、结构、笔法十分完美,其内容更有深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在世界上一俯一仰就一辈子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有些人性格内向在一室之内切磋商讨,有些放浪形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畅游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每个人的趣味不同,性格的好动和好静不同,但“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当人们对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得而自足,竟然没感到自己快老了 。而时光荏苒,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历史陈迹 。其后,王羲之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这在批评庄子 。庄子认为“齐彭觞等生死”,在王羲之看来这是虚诞的,人总是要死的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悲夫”!从前面开心雅集“可乐也”,到后面进入深刻的生死哲学,感喟“痛哉”“悲夫”!这就是王羲之《兰亭序》在形式的完满和内涵意义的完满相统一中,成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原因 。不妨说,王羲之为写《兰亭序》,准备了全部生命的50年 。9年后他就去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