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山南门巴戏山南门巴戏,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勒布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因为山南门巴戏直接採用藏戏的藏文剧本,所以民间称之为“门巴阿吉拉姆”,即门巴藏戏 。相传18世纪末,强巴克龙从拉萨带回一部《诺桑法王》的藏文本剧本,由此山南门巴戏开始在勒布流传 。山南门巴戏演出时,戴面具演出者在锣钹伴奏下,说、唱、舞错落穿插,交替配合,常常会产生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唱词採用散体歌谣形式,曲调随内容和情节的变化而变化 。
【山南门巴戏】2006年5月20日,山南门巴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81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山南门巴戏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西藏自治区
遗产编号:Ⅳ-81
历史渊源孕育期与形成期
山南门巴戏,民间称为“门巴阿吉拉姆”,是门巴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并发展出的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 。据说,山南门巴戏产生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 。当时门隅地方有一处叫“隅松沙定”的村庄,那里有一位名叫洛追加措的人 。因为他当时对门隅民众发展生产有功,五世达赖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收洛追加措为自己的弟子,并让他到哲蚌寺学经 。学成后,人们尊称他为“门巴梅惹喇嘛,洛追加措” 。1680年,五世达赖喇嘛拨给洛追加措一笔经费,派他回到门隅担任行政长官,同时让他修建达旺寺 。在修建寺院期间,洛追加措蒐集、整理了很多当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并编写了藏戏《卓娃桑姆》剧本 。
文章插图
山南门巴戏的起源主要是酬神歌舞,其直接源头是宗教祭祀活动中的巴羌表演,把它加以情节化,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门巴歌舞戏剧 。山南门巴戏虽然受到藏戏的影响,但并未照搬藏戏的模式,而是根据本民族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心理进行消化和吸收,使之成为门巴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抢救保护期
历史上,山南门巴戏只是在门隅地区流传,没有在其他地区表演的惯例,直到1987年,山南门巴戏首次在西藏拉萨雪顿节上亮相 。1986 年,勒布、麻玛两个乡成立时曾恢复错那县山南门巴戏班,但面临演员流失的情况,到1991 年,演出又终止了 。2007年初,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勒乡正式恢复组织了山南门巴戏团,6名勒布乡村民和3名麻玛乡村民联合组成了一个9人戏班,演员能够得到国家的补贴 。现在,传统的山南门巴戏表演有7名演员,有两种演出方式,一种是完整性的,18个小戏表演完最少要一周时间;一种是压缩版的,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演员们对节目进行了压缩和改版,能够在一天内表演完,表演简易性的山南门巴戏已经常态化 。文化特徵歌舞服装山南门巴戏的表演源自门巴族的民间舞蹈、歌舞和宗教艺术表演,其音乐则源自门巴族民歌“萨玛”(酒歌),此外又吸收了门巴族的说唱音乐、古歌、悲歌和宗教音乐 。山南门巴戏的服装主要以门巴族生活服装为基础,同时又受到藏族服饰的影响 。规定“山南门巴戏”规定只有六个演员和一个司鼓钹的伴奏员 。演出的开场仪式叫“顿羌”,亦叫“琼根杂娃松”,意为“三个根本的来源”,指借用藏戏开场仪式中的三种人物温巴、甲鲁、拉姆,使之化成山南门巴戏开场仪式中的六个角色:渔翁、渔夫、甲鲁、仙翁、仙女、龙女 。仪式由这六个角色先后出场舞跳、歌唱、表演,还穿插表演祭祀众神:太阳神、香獐神、大象神、氂牛神、鹿子神、石磨神等等 。正戏开始后,六个演员除要分别扮演剧中六个角色外,剧中的其他角色也要由六人轮流串演,串演时服装、装扮都不变换 。戏班除六个演员和一个伴奏员外,还有一个是管理人,他也要参加开场演出,他穿黑藏装,戴“薄独”帽,举一面保护神“杜嘎日”旗帜,第一个出来绕场一圈,然后引出六个演员出来表演 。而对伴奏员——鼓钹师,则有更高的要求,除小鼓小钹要由他司奏外,还要求他谙熟全部剧情、戏词,懂全部唱腔、舞蹈动作和表演,以使鼓钹点与整个戏剧节奏相合 。
- 黄山屯溪国际机场
- 花山镇邝维煜国小
- 赴山河惊鸿宴 赴山河惊鸿宴介绍
- 郭友华
- 新港山
- 山涧的拼音 山涧的读音和解释
- 国立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 山东山西以什么山为界 山东山西以哪座山为界
- 山东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信用评价管理办法
- 南京一日游攻略 关于南京一日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