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停战协定丧权》丧权辱国吗国外是如何看待淞沪会战的( 二 )


女兵(上)和参加过宝山守卫战的士兵(右下)
日军在上海虹口部署高射炮阵地
感召于 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民族救亡精神,《密勒氏评论报》宣传和鼓励 人民团结抗敌:“我们应该向上海的全体居民,包括外国人,尤其是 人,在这种比卷入世界大战的城市更为恶劣、恐怖的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致敬 。”“今天,数百万的 人团结一致、热情高涨地支持 士兵:上层人士为他们捐款,妇女们为他们准备后备军需,少男少女们则为士兵们当勤奋的‘侦察兵’,或为前线的士兵们募捐 。”
11月6日图文:上海妇女向曾坚守四行仓库的第88师士兵呈递慰劳品
11月6日,杰出的时政评论人孟长泳的文章《四万万六千万 人誓将抗战进行到底》如是说:“ 最偏远的省份的部队也奔赴上海战场,当广西的第五路军将士辞别家乡父老时,送行的民众鼓励他们英勇作战,一血中华民族的屈辱 。即使是乡间老妇,在送别她们的儿子或孙子时也没有落一滴眼泪,而只是叮嘱他们要誓死杀敌 。”
《四万万六千万 人誓将抗战进行到底》
《密勒氏评论报》通过刊登社论、专文、读者来信、照片以及漫画等各种方式揭示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敦促美国等西方国家干预中日战争,呼吁国际社会捐款捐物或直接来 参加救护工作 。据《密勒氏评论报》报道,经战后统计,从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到11月15日战役结束,上海的各家红十字会医院负责救治的负伤的 士兵和上海市民合计近两万例 。
漫画日本的“亲善之道”
正是由于《密勒氏评论报》不畏强暴,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和评论,又有一大批对 人民友好的著名采访人员和远东问题专家为其撰稿, 所以它的很多文章被国内外媒体广泛转载、摘译和援引,其 内的知名报刊有《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和《大公报》等等 。
《生活》杂志
在太平洋彼岸,一位出生于山东蓬莱、有着深厚 情结的传媒巨子,也非常同情和支持 的抗战事业,他就是美国著名新闻杂志《时代》周刊和商业杂志《财富》的创办人亨利·卢斯(Henry Robinson Luce) 。1936年11月,他又在纽约创办了图片周刊《生活》杂志(LIFE),以摄影纪实作为其定位 。
著名战地摄影师卡帕拍摄的年轻的 士兵
“七七事变”爆发后,亨利·卢斯以《时代》周刊和《生活》杂志为主要载体,用较大篇幅报道 抗战 。虽然在1937年夏秋之交时《生活》杂志创刊还不足一年,但仍以其精美的图片和短小精悍的文字说明赢得了越来越多美国读者的青睐 。淞沪会战爆发后,从10月4日起,几乎每期《生活》杂志都有至少两个、最多七个版面刊登大幅图片,揭露日本进行全民战争动员、妄图吞并 的野心,谴责日军的种种暴行,展现 军队的抗敌意志 。
截止到1937年10月初的 的战争形势图
1937年8月28日下午,两个飞行中队的日军轰炸机向上海南站月台上正在等车的大批难民投弹,当场炸死二百多人,其中包括15名婴儿 。时任美国米高梅公司《今日新闻》电影摄影师的王小亭赶到现场,用电影摄影机拍摄了现场的惨状 。他把截取的镜头胶片交由美国 军舰送到马尼拉,又由飞机送往纽约 。“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这张照片被刊登在10月4日出版的《生活》杂志上,并配以详细的文字叙述整个轰炸过程和伤亡情况,结果在美国各界激起了巨大反响 。不久,美国 将这张照片放在红十字会和国家公债的海报上广为宣传,还制成明信片向美国人民发出捐助呼吁 。
据估计,有1.36亿人看过这张来自上海南站的照片
一名上海的童子军在上海南站遭轰炸后的现场给那个受伤的幼儿包扎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