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剑


汉剑

文章插图
汉剑【汉剑】汉剑 , 顾名思义就是兴盛于汉代的钢铁剑 。由于汉代冶铁业的发展突破了青铜剑的长度限制 , 汉剑剑体日益轻薄窄长且剑锋更尖锐 , 西汉早期就已取代青铜剑广泛套用于军事中(长安城武库出土11把剑清一色铁剑无青铜剑) , 及至东汉 , 偶有做青铜剑于佩戴把玩墓葬用 。作为最后的战场使用剑 , 汉剑在中国刀剑历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具体形制参照博物馆里的汉代出土文物 , 通常一米一以下以单手剑为主流 , 一米二以上则双手为主 。其本身设计就体现着秦汉时期粗犷大气的风格 , 平直的剑身是为正气 , 狭长的剑刃是为霸气 。
基本介绍中文名:汉剑
性质:兴盛于汉代的铁剑
特点:端正儒雅、纤细狭长、霸意内敛
基本解释:顾名思义就是兴盛于汉代的钢铁剑
特点其本身设计就体现着秦汉时期大气的风格 , 给人一种正气和霸气 。中国剑历来讲究平直端正 , 在传统意识里 , 不但人要行止端正 , 连剑也要端端正正 。汉剑身挺直 , 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 , 入鞘则朴实无华 , 出鞘则锋芒毕露 。汉剑可以说非常準确的代表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温良谦恭让和外圆内方的风格 。而其中所蕴涵的“藏”与“显”都是这种精髓所在 。汉代装饰漆器上常用的黑底红纹非常漂亮 , 颜色搭配合理 , 图案纹饰精美抽象 。装饰器面除琢饰兽面、云纹、谷纹外 , 尤以浮雕的蟠螭纹最具特色 。其布局合理 , 生动巧妙 , 碾磨的圆润细腻 , 华丽精细 。据史料记载 , 汉剑在当时主要是用于步兵配备的战场实用兵器 , 配合盾牌使用 , 组成剑盾兵 , 直至西汉末环首刀逐渐取代汉剑成为战场主流 。东汉后期 , 汉剑彻底退出战场成为纯粹的权贵象徵 。主流战场用汉剑多採用铜製装具 , 朴实无华 。士大夫权贵阶级佩剑则为追求华美 , 装具多採用玉具或使用错金错银工艺 , 成为装饰华美的工艺品 。汉高祖刘邦起事 , 就是从剑斩白蛇开始 , 而其后汉代的皇帝无不佩剑 。汉代的男子崇尚武力 , 男子成年后喜欢腰悬佩剑 , 奉为时尚 。这一点连纯粹的太学文生也不例外 。所谓“剑者 , 君子武备 , 所以防身”就是这个道理 。在西汉 , 官吏们佩剑是一种义务 , 特殊的仪式或场面更是不可缺少 。汉剑最大的变化有两点:钢铁剑彻底取代了青铜剑;剑体日益窄长且剑锋更尖锐 。汉剑是最后一款以战场使用为目的的剑 。在汉剑之后 , 中国剑开始往装饰品和武术方向发展 , 彻底退出战场 。汉剑规格按剑条长度分类短剑长在40-65CM左右 , 刃30~50剑身稍阔 , 剑脊略薄 , 刺削并重 , 多饰以铜格 。
汉剑

文章插图
汉代击剑法中款70-90cm左右,刃50~75 。长剑全100以上 , 剑柄一般不超过20CM , 宽3.0~3.5CM左右 , 常见的约为3.1cm~3.2CM , 剑刃由宽变窄 , 并在靠近剑尖1/3部分有明显收腰 , 剑身最厚处一般在0.7CM左右 , 最扁处不到0.2cm 。显示出古代先人高超的铸剑工艺 。使用时配合盾牌 , 重刺击 。(收腰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剑身前部重量 , 使重心后移 , 因此越长的剑收腰越明显)超长剑全长超过120CM , 少数达到160CM , 收腰明显;基本为双手持握 。按剑条分面数量分类剑身为4个面叫四面汉剑 。剑身为6个面叫六面汉剑 。剑身为8个面叫八面汉剑 。原形汉剑身长而窄 , 在靠近剑尖部分有收腰 , 分八面研磨 , 故有“八面汉剑”一说 。一般说来八面汉剑从厚度上要比四面厚 , 强度上当然也会比四面要强 , 四面拿在手上更轻灵 。八面感觉要威严一些 , 四面简约一些 。最初的八面剑是青铜剑 , 青铜硬而脆 , (秦皇墓出土的除外)局限了剑身的长度 , 最初的解决方法是加宽剑身 , 在上半段缩窄 , 并在浇铸时在剑脊和剑刃採用不同含锡量的青铜 。随后战争用剑形制不断加长 , 单纯增加剑身宽度的方法已不可行 , 铸剑技术出现了新的突破 , 即借增加剑身的棱面以增强强度 , 于是细长八面青铜剑大量出现在战场上 , 此亦为世界青铜铸剑技术的最高锋 。但即使如此 , 青铜剑长度与强度的矛盾仍然无法彻底解决 , 终于被铁剑完全取代 。铁剑普及后 , 仍有部分承袭遗风保留了八面制形 。但对铁剑而言 , 八面较四面并无明显优势 , 却增加了成本 。在突破了青铜剑的强度瓶颈后 , 后期的战争用剑不断加长的趋势越发明显 , 一米以上的长剑大量出现 。当然 , 在现代仿汉代风格剑的製作和收藏中 , 更多的是考虑其品相以及是否符合个人喜好 。汉剑各部位名词解释剑首(剑墩):剑柄末端装饰 , 故又叫剑头 。汉剑首分目钉、尾铆两种装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