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如何跑到了世界最前头? 中国的世界之最之最( 三 )


2007年,中国铁路又进行了第六次大提速 。不过,这一次大提速与前边的五次有了本质的区别 。在那次大提速中,中国的铁路上出现了一个白色身影,这就是新一代列车——“和谐号”动车组 。那次大提速正式开启了中国高铁时代的大门 。
第二部分
接下来,咱们就从这“和谐号”列车开始,说一说我们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 。
前边咱们提到,从1995年开始,我国研发了大量的新型火车,这些实验车型,提升了我国高铁的自主研发水平,但是实践中发现,想要借助我们自己的研发力量,实现一步到位,还是有很大困难 。这才有了后边对国外先进高铁技术大吸收与大消化 。
在2004年的一次会议上,未来中国铁路技术引进的总原则得到了明确,一共三句话:“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 。
你别小看这三句话,哪句都不简单,我来为你简单分析一下 。
第一句“引进先进技术”,“引进”意味着不能闭门造车,“先进”意味着选择比较高的标准,比如当时的国外技术,就有时速160公里、200公里、300公里几个档次,“技术”意味着不能只引进产品,国外研究设计,我们组装生产,那不行 。
那怎么保证不只是引进产品,还能引进技术呢?这就要看第二句“联合设计生产” 。我们引进国外企业的技术,并不只是买你的技术图纸,而是要联合设计的技术图纸,不仅要现成的图纸,而且要跟你一起画图纸,要搞懂为什么要这么画 。
第三句“打造中国品牌”,中国高铁一开始就坚持使用CRH,也就是China Railway High-speed的品牌,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打下了基础 。
可是,战略制定得再好,如果执行出了问题,一切努力也还是白费 。之前的中外谈判中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 。比如,当年国外汽车品牌进入中国时,中国企业也想引进先进技术,可是最终往往只能引进产品,技术却留不下来,这和当时的市场环境有关系 。比方说,国内某家汽车公司正在和外方拉锯式谈判,希望能够引进技术,另一家国内企业却提出,只引进产品就行,结果外方抓住机会,迅速生产投入市场,依靠中国广大的市场,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其他企业在这样的内卷压力下,只能跟着降低对国外合作方的要求,有没有技术,有没有品牌,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
铁道部在分析了这些案例后,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战略买家”,也就是能为整个行业进行采购的买家 。铁道部下决心,为了实现技术引进,必须要整合国内资源,当一次战略买家 。
铁道部对第六次大提速所使用的高铁动车组进行了公开招标,一次性招标的动车组数量高达140列,这个量级在世界高铁史上都是罕见的 。更何况,这140列动车组还只是用于第六次大提速,根据当时的规划,接下来至少还要建设12000公里的高铁新线路 。当时,全球各大咨询机构的口径非常统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速铁路最大的市场 。对国外那些高铁巨头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谁都不想被这么巨大的市场拒之门外 。
可是,要怎么保证这些国外的巨头把技术转让给我们呢?为此,铁道部想了一系列办法 。
首先,铁道部做了一个硬性规定,想要参与投标,必须和中国企业签订完整的技术转让合同,不然就会失去进入中国高铁市场的机会 。
其次,铁道部还设了一道防火墙,叫“技术转让实施评价” 。什么意思呢?就是铁道部会对技术转让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对象是和国外巨头合作的中国企业 。简单来说,付给国外企业的合同款,就像是一笔学费 。学费不是上课之前就付清的,而是课后要有考核,考核的时候,不考外国老师,而是考中国学生 。中国学生真的学会了,外国老师才能拿到学费 。这些外国老师,只好把压箱底的绝活都拿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