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卫城


洱海卫城

文章插图
洱海卫城洱海卫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由明军指挥赖镇、都督冯城及千百户等官督建,当时取名为洱海卫城 。因明军在祥云(当时的云南县)境内设定洱海卫,因而取此名 。后因云南县城从现在的云南驿迁至洱海卫,县卫合署一起 。
【洱海卫城】1918年云南县改名为祥云县后,洱海卫城也随之改为祥云城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洱海卫城
洱海卫城基本情况简介整座卫城为正方形,周长四里三分,城墙为上砖下石,高二丈三尺,城外为护城河,河宽四丈,深二丈,河边植物有杨柳树 。民国初年云南县县长路承熙在《云南县竹枝词》咏古城一词:“古匡城下柳如烟,疏密成行断复连 。”正是描绘了古城护城河垂柳成荫的美景,四城门洞顶建有楼堞,楼堞为两层檐式歇山顶木建筑 。城门洞上有吊桥,东城门之为镇阳门,南门称之为镇海门,西门称之为清平门,北门称之为仁和门 。四周城墙上有垛口一千五百三十个 。街有五街十三巷 。中原城池一般为四街八巷,独有洱海卫城为五街十三巷 。相传祥云城选建在龙脉上,南门为龙头称为镇海门,北门为龙尾称为仁和门 。东西城门相对,对东城门的一条街为东街,对西城门洞的一条街为西街,南北城门洞不能相对,因龙头、龙尾在一条线上将成为死龙,所以在南城门居中,北城门龙尾西摆,对南城门洞的一条街为南街,与南街相通的为北前街,对北城门洞的一条街为北中街 。所以,洱海卫城为五街十三巷 。为镇其脉因此在城中心建钟鼓楼,整个建筑像一颗大印一样,因东有凤凰山,西有卧龙山遥相呼应,称为“西座卧龙捧印,东迎彩凤御书” 。钟鼓楼位于县城中心,为县城东、西、南、北四条街的交汇点 。上面有钟鼓楼及铜壶滴漏等建筑物 。通高约二十五米,分为四层,一二层呈方形,三四层呈八方形,下层贯通街衢,方长11.5米,中有四棵合抱木柱,共有四门洞,每一门洞上方有大理石匾一块,上书东为“辉联东壁”,南为“彩焕南云”,“西为瑞启西垣”,北为“恩承北阙” 。第二层系四角贴墙出檐,以上三、四层则是逐层收缩迭架,改为八角斗拱出挑成檐,斗拱三层结构紧密精细,每层檐瓦远离以红、绿、黄等各色琉璃陶瓦铺就,楼顶立有陶葫芦,金碧辉煌,巍峨高耸,一派雄伟气象 。
洱海卫城

文章插图
明洪武十七年建县署在城南廓外,明正德十五年迁至城内南横,现在的府前街 。县衙整个建筑群坐北向南 。由大门三开间,大门前竖有一对标桿,标桿顶端为笔头,中间用升作装饰,标桿石料为白沙石 。进入大门后为仪门五开间,仪门后为大堂,五开间单檐式歇山顶,小青瓦木结构建筑 。大堂作为县太爷审理一般案子的公堂 。大堂两侧为川堂,五开间单檐式歇山顶,小青瓦木结构建筑,为县太爷审理较为重要案情的公堂 。川堂两边为西松雪亭 。穿过川堂进入内堂,内堂为五开间檐式歇山顶小青瓦木结构建筑 。是县太爷审理十分重要案子的地方,不作为公堂 。内堂两侧为东西厢房各三开间,为县太爷及眷属的生活用房,后为包厨 。官署(县衙)的建成标誌着洱海卫城的政治权利中心形成 。修复洱海卫城公元2007年县委政府做了大量民众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对洱海卫城四条主街进行改造修复,县政府出资2000万元,带动民间资金1亿元,改造了洱海卫城的房屋,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如今的洱海卫城街道整洁而充满灵动气息,游客络绎不绝,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