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 澶渊之盟


历史事件 澶渊之盟

文章插图
澶渊之盟(历史事件)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
【历史事件 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饑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讯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
基本介绍中文名:澶渊之盟
时间:1005年1月
地点:澶州(又称澶渊,今河南濮阳)
相关人物:宋真宗、寇準、萧太后
签订双方:北宋、辽国
结果:宋辽和议
背景自鹹平二年(公元999)开始,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
历史事件 澶渊之盟

文章插图
宋辽边境形势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宋朝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 。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 。从中原王朝来看,燕云十六州的得失,关係一代江山的安危 。这十六州的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东南,称为“山前”,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称为“山后” 。今长城自居庸关以东向西南分出一支,绵亘于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复与长城相合,这就是内长城 。中原失“山后”,犹有内长城的雁门关寨可守,失“山前”则河北藩篱尽撤,契丹的骑兵就可沿着幽蓟以南的坦蕩平原直冲河朔 。所以中原王朝从后周柴荣起,就开始了与辽争夺幽云十六州的战争 。宋辽战争长达25年,其目的在于争夺燕云十六州 。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它的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契丹本部地区发达 。因此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他们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改皇都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视为腹地,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对峙的北方 。从这时的辽朝来看,萧太后逐渐的治理内政,励精图治,国内逐渐稳定下来,奠定了发动战争的基础 。过程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 。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 。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準力请宋真宗赵恆亲征 。宋真宗被迫北上 。这时寇準倚重的将领是在历次抗辽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杨嗣和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 。杨延朗上疏,建议“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但未被採纳 。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一作览),辽军士气受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