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 澶渊之盟( 三 )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
    双方于边境设定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
在岁币的问题上,契丹求和心切,也不敢狮子大开口,几经讨价还价,双方达成了宋朝每年给契丹三十万银绢的数字 。曹利用自觉很光荣地完成了任务,兴沖沖地回去交旨 。请见之时,赵恆正在吃饭,侍者就问曹利用许给契丹多少银两 。曹利用没有说话,只是伸出三个手指放在额头上,意思是三十万两 。侍者误以为是三百万两,真宗得知后大惊:“太多了,太多了 。”便召见他亲自盘问 。曹利用战战兢兢地答道:“三十万两 。”赵恆听完嘀咕一声:“才三十万,这幺少 。你很会办事,很会办事!”随后重重地奖赏了曹利用 。后续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治今河北雄县)、霸州(治今河北霸州)等地设定榷场,开放交易 。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 。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 。民间的交易也很发达 。
历史事件 澶渊之盟

文章插图
寇準像考古工作者在今内蒙古和东北辽代古城和墓葬中,发现了宋朝製造的瓷器、漆器、铜钱等文物,这些都是通过贸易流入辽境的 。辽宋贸易促进了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增进了两族人民的友谊 。澶渊之盟后,寇準功高望重,受到宋真宗的疑忌 。不久,宋真宗藉故把他贬斥出朝,任命妥协派王钦若为宰相 。这样,宋朝更不想收复幽云十六州了 。辽这时也发生了变故,1009年,萧太后病死 。第二年,辽与高丽发生战争 。1011年,就在萧绰去世后的第十五个月,韩德让也随之去世 。接着,辽政权内部又开始发生分裂,辽再也无力大规模兴兵南下 。澶渊之盟后,宋、辽在百年里没发生过战争 。其间只发生了两次重要交涉 。一次是1042年(宋仁宗庆曆二年),辽乘北宋同西夏交战的机会,向北宋勒索土地 。北宋增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匹 。另一次是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辽藉口北宋在山西边境增修堡垒破坏边界,要求划界 。第二年,宋政府允许以分水岭为界,又放弃一些土地 。影响积极一、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长者),不识干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二、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三、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消极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曆增币 。同时,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鬆弛,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 。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 。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评价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的结果 。对宋而言,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辽朝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索取,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 。对辽国而言,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係、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蒋复璁曾说及宋辽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 。黄仁宇说:“所以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