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洪泽湖洪泽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 。在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苏北平原中部西侧,淮安、宿迁两市境内,地理位置在北纬33o06′—33o40′,东经118o10′—118o52′之间,为淮河中下游结合部 。原为浅水小湖群,古称富陵湖,两汉以后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代始名洪泽湖 。1128年以后,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东潴水,原来的小湖扩大为洪泽湖 。
【洪泽湖】洪泽湖湖面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库、航运枢纽,又是渔业、特产品、禽畜产品的生产基地,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誉 。
基本介绍中文名:洪泽湖
外文名:Hung-tse Lake
所属流域: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
所在地区:泗洪县、泗阳县、洪泽区和盱眙县
面积:2069.00平方公里
类型:淡水湖
最大深度:5.5米
所属水系:长江流域淮河水系
河长:杨岳
湖泊水系形成原因洪泽湖的形成,具有三大因素 。其一,地壳断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泽湖形成的自然因素,胚胎始于唐宋以前的小湖群 。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等 。其二,黄河夺淮是形成洪泽湖雏形的客观因素 。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决阳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与泗水合,南流入淮,此为黄河改道之始 。至清鹹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黄河夺淮长达近700年之久 。由于黄河居高临下,倒灌入淮,黄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将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汇聚成湖 。其三,大筑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是洪泽湖完全形成的人为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 。湖泊特徵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淮河中游、江苏省洪泽区西部,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部分的过水通道 。在正常水位12.5米时,水面面积为159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米,最大水深4.5米,容积30.4亿立方米 。湖泊长度65公里,平均宽度24.4公里,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米,面积扩大到3,500平方公里 。全湖水域由成子湖湾、溧河湖湾、淮河湖湾三大湖湾组成 。入湖水系上游进入洪泽湖的主要河道有:淮河、漴潼河、濉河、安河和维桥河,这些河流大多分布于湖的西部,还有怀洪新河、池河、新汴河、濉河、徐洪河、老汴河、团结河、张福河等,汇水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流入量占流入总量的70%以上 。
文章插图
洪泽湖水系图淮河,是最大的入湖河流,源于桐柏山,经河南、安徽在江苏老山附近入湖,全长830公里,流域面积为13万平方公里,最大入湖水量为26500立方米/秒(民国20年),占总人湖水量的70%以上,是洪泽湖水量补给的主要来源 。漴潼河,源于废黄河南测,汇淮北、浍、沱、唐诸支流,流域面积15700平方公里 。安河,由废黄河南流,在安河洼注入洪泽湖,全长122公里,流域面积为2450平方公里;维桥河源于盱眙县西南部的丘陵地区,在洪泽湖南岸的孙家湾附近入湖 。怀洪新河,是淮河中游一项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西起涡河下游左岸安徽省怀远县何巷,东入江苏省境内洪泽湖支叉溧河洼,干流总长121km,其中安徽省95km 。池河,又名古池水,是淮河中游右岸最后一条支流,也是辖区境内最大淮河支流 。全长245千米,平均比降0.023%,全流域面积5015平方千米,其中境内4533平方千米 。东流至苏皖两省交界处入淮河 。新汴河,是1966年冬至1970年春,开挖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因河线基本平行于早已湮废的古汴河,故命名新汴河 。新汴河截引濉河上游来水面积2626平方公里;沱河及新北沱河上游来水3936平方公里,合计流域面积6562平方公里,自成水系,直接向东注入洪泽湖,为淮北涡东地区增加一条排水入湖的河道 。濉河,古称睢水,古代鸿沟之流之一 。下至小河口(邳县境)入泗水,源远流长,累受黄泛侵夺,河道多变,上游夏邑以西,下游浍塘沟以东,故道久已湮废 。及至新中国成立之初,濉河源出砀山县东卞楼,洪河为其主源,向东偏南流,经砀、萧、濉、宿、灵、泗等县 。经安徽入江苏泗洪县后,在青阳镇附近分二支:一支东流在安河洼入湖,另一支向东南,在临淮头入湖 。濉河全长268公里,流域面积为6600平方公里 。徐洪河,自徐州市东郊荆山桥起,沿原房亭河向东经大庙、单集至土山镇,然后折向南穿民便河、废黄河及袁圩水库至顾勒河口进入洪泽湖,全长187公里,流域面积2596.23平方公里 。其河流连通两大水系(沂沭泗水系和淮河水系)、三大湖泊(微山湖、骆马湖和洪泽湖) 。老汴河,在泗洪境内,又称汴河,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凿,时称通济渠,唐称广济渠,又叫汴渠,从青阳镇至临淮河段,从青阳镇西接淮河来水,流入洪泽湖,全长34公里 。西由虞姬墓入境,经阴陵、鹿鸣山、长直沟至县治穿城东注,经枯河头、通海店、马公店、青阳镇折向东经石集、城头至临淮关归入洪泽湖 。泗城以东称东汴河、泗城以西称西汴河 。西汴河与长直沟合流东行,经泗城时向南分流,绕城与石樑河汇合入天井湖 。自1951年开挖新濉河后,水口魏一下为新濉河所取代 。新汴河1966年冬开挖 。1967年建新汴河五四大桥 。1968—1969建石樑河地下涵 。浍河,发源于夏邑县马头寺乡东南蔡油坊,经永城县入安徽省境 。省内河长57.7公里,河床坡度为1/7400~1/8500,流域面积1341平方公里 。有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5条,其中包河较大,流域面积为785平方公里,均属于平原型浅窄河道,平时水量甚小或枯乾,洪水时排水不畅,易成涝灾 。沱河,发源于商丘县东北部刘口集西油坊庄,经虞城、夏邑在永城县出省境进入安徽省 。省内河长125.6公里,流域面积2358平方公里 。虞城县西关以上河长28.8公里,河床比降1/5033;至张板桥区间河长55.4公里,河床比降1/5200~1/6200;至张桥以上区间河长24.4公里,河床比降1/6500~1/10000;至省境以上区间河长17.1公里,河床比降1/11000 。主要支流王引河,发源于虞城县花庄,经夏邑、永城县出省境,全长112.2公里,河床比降上游为1/9000,中下游为1/6250~1/7460,流域面积为1020平方公里 。另有流域面积100~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9条,最大的虬龙沟,流域面积710平方公里,均属平原型排涝河道 。下游水系下游出湖的主要河道有:淮河入江水道为淮河、洪泽湖的主要泄洪道,湖水60%—70%由三河闸下泄,经入江水道流入长江 。另有淮沭新河和苏北灌溉总渠,分别经由二河闸和高良涧进水闸承泄湖水 。新建成投入使用的淮河入海水道,以备特大水灾年承泄淮河洪水 。一、淮河入江水道,也称三河,是淮河南下入江的一条主要河道,全长156公里,上起洪泽湖三河闸,经高邮湖、邵伯湖至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设计行洪流量12000立方米每每,1954年8月6日实际最高行洪流量10700立方米每秒 。二、苏北灌溉总渠,全长168公里,西起洪泽湖高良涧进水闸,流经淮安(今楚州)城南与裏运河平交,至射阳县六垛扁担港入黄海,设计行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1975年7月19日实际最高行洪流量1020立方米每秒 。三、淮沭新河,全长196公里,南起洪泽湖二河闸,经淮阴、沭阳进入新沂河入黄海,设计行洪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2003年7月11日实际最高行洪流量1320立方米每秒 。四、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全长163.5公里,西起洪泽湖二河闸,经清浦、淮安、阜宁、滨海4县(区),至扁担港入黄海 。近期设计排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远期设计排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 。2003年7月5日投入使用,7月14日实际最高排洪流量1820立方米每秒 。位于洪泽湖东岸,承担控制、调节、排泄、利用洪泽湖水资源的主要建筑物有:三河闸、二河闸、二河新闸、高良涧进水闸、高良涧水电站、高良涧船闸、高良涧複线船闸、三河船闸、洪金洞、周桥闸等,均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造的 。水文水质洪泽湖,属暖温带黄淮海平原区与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区的过渡带,因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洪泽湖降水量较为丰沛 。洪泽湖属过水性湖泊,水域面积随水位波动较大 。在正常蓄水水位12.5米时,面积达2069平方公里,容积为31.27亿立方米,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 。当湖水位达到13.5米时,湖区面积为2231.9平方公里,相应库容52.95亿立方米,此时湖区面积基本与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相当(太湖水域面积为2388平方公里) 。湖水位17米时,防洪库容135亿立方米 。最大水深5米,平均水深1.5米 。湖底高程一般在10-11米之间,最低处7.5米左右 。湖底高程高出东侧平原4~8米,所以又称为“悬湖” 。洪泽湖历史上最高水位为16.9米,发生在清鹹丰元年(1851年),因黄河决砀山、东溢六塘河,洪泽湖水位猛涨,礼坝(位于三河闸南岸)被冲决,自此淮水由入海为主改为入江为主 。洪泽湖最低水位为9.68米,发生在1966年 。洪泽湖水质属中-富营养型,洪泽湖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氨、酚、总汞;年均水温16.3℃,最高水温在9月28℃,最低水温在1月3℃,洪泽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只有当北方强冷空气过境时,湖面才出现封冻,全湖性封冻一般发生在寒冷的1~2月;湖内的鱼类以鲤科为主,约占全湖种类的50%以上 。水利设施1950年重新治理淮河,在洪泽湖兴建了一系列控制工程,包括三河闸和入江水道等主要工程,1970年完成了各项工程,从此,淮河下游广大地区改变了历史上长期遭受洪涝威胁的局面 。东侧平原广大农田的灌溉水源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每年由灌溉总渠输出的水量为70~140亿立方米,可灌溉洪泽、淮安、阜宁及滨海等市县农田120万公顷,其中自流灌溉已发展到26.7万公顷 。洪泽湖控制工程由洪泽湖大堤、三河闸、高良涧进水闸、高良涧船闸、蒋坝船闸、二河闸及沿堤涵闸组成 。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亦称捍淮堰,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史称汉堰 。唐大曆三年(768)又筑唐堰蓄水,与汉堰相接 。汉、唐二堰为洪泽湖大堤雏形 。明、清屡次加筑大堤 。从明万曆八年(1580)起,先在北段改建石砌,逐步向南砌筑,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全线石工基本完成,形成了“堤堰有建瓴之势,城郡有釜底之形”的局面 。现洪泽湖大堤西起盱眙县张大庄,东止淮阴县码头镇,长67.25公里 。清鹹丰元年(1851),三河口的礼河坝被洪水沖坏,坝下沖跌深潭,此后淮河洪水从决口下三河,穿高、宝湖,南入长江 。大水年份,高、宝湖不能容纳,尚须开放运堤归海五坝,泛滥于里下河地区 。民国10年(1921)及20年大水,高、宝湖地区受淹,里下河地区沦为泽国,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