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楚河汉界,如今什么样? 楚河中国之最

相持未定各为君,秦政山河此地分 。力尽乌江千载后,古沟芳草起寒云 。
——(唐)许浑《鸿沟》
夕阳下的汉霸二王城遗址远景
惠王决断
“鸿沟”一词,往往令人想到中国象棋的棋盘,在对垒的红方和黑方中间,就隔着一道“楚河汉界” 。而它的历史渊源,正是《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的那条大名鼎鼎的“鸿沟” 。
表现战国时开凿鸿沟的雕塑群 。战国时期,魏惠王在大梁附近开凿鸿沟,也称大沟 。“鸿沟”之名,在战国中期就已存在
而在历史上,鸿沟的故事,恐怕要从战国时代说起 。先秦儒家经典《孟子》里的第一句话,就是“孟子见梁惠王” 。梁惠王就是魏惠王(魏罃,前370-前319年在位) 。“梁”字从何而来呢?魏罃在位时,把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因此魏国又叫梁国 。另外因为三家分晋时,魏国得到晋国本部精华所在,所以战国时期也有把魏国叫作“晋国”的用法,比如《韩非子》提到名将吴起受排挤离开魏国的时候,写的就是“吴起因去之晋” 。
至于魏惠王,也是将自己当作晋国继承者来看的 。“孟子见梁惠王”时,惠王一副灰溜溜的样子,说春秋时期的晋国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晋国,天下莫强焉”,到他手里,居然会糟成这个样子,看看别国的君主也不见得特别高明,真不晓得究竟是什么原因 。只可惜,孟老夫子专讲仁义道德,不分析列国相争形势,自然没法说出一个所以然来 。不但如此,魏惠王还挨了孟子一句嘲讽,“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俨然成了个无能之辈 。
不过话说回来,《逸周书·谥法》载,“爱民好与曰惠 。柔质慈民曰惠” 。可见“惠”算是一个“美谥” 。先秦时期的谥法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实事求是,尚有诸如“厉王”“幽王”这样的“恶谥”,不像后世越来越沦为谄媚皇权的工具,就连说出“何不食肉糜”的白痴皇帝司马衷都成了晋“惠”帝 。魏罃的谥号里既然有个“惠”字,可见绝不是毫无作为的庸主 。
就拿迁都大梁这件事来说,有一种看法认为,这是因为魏国感受到秦国的威胁,为避其锋芒而不得已迁都 。诚然,公元前364年,秦军进攻魏国,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大破魏军,斩首六万 。这是战国时秦对“三晋(魏赵韩)”作战最早的一次大胜 。接着,秦军在陕西正面冲到沿黄河西岸的重要据点少梁(今韩城西南),俘虏了魏军的主将 。但魏迁都大梁后,“魏惠王十五年(前355),鲁卫宋郑君来朝”,惠王其实是很神气的 。根据《战国策》的说法,商鞅还对秦孝公说:“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 。”可见当时秦国国力仍旧较之魏国逊色很多 。何况魏国在黄河以西还有不少地方,秦的威胁不见得是迁都的主要原因 。
实际上,魏惠王迁都大梁的主要目的,还是要把魏国的中心移到河南,想在中原有所发展 。大梁位于黄河与江、淮之间的大平原上,周围分布着宋、卫、郑、鲁等弱小国家,若能将其兼并,就可大大地扩展魏国疆土,增强魏国国力,对角逐中原霸权大为有利,因此战略意义十分重要 。由于大梁一带川原平旷,河流众多,正是发展水运交通的好地方 。魏惠王十年,迁都大梁不久魏国就着手实施一项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也就是开凿鸿沟 。《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即魏惠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者也 。”当时大约是因其沟幅比较宽阔而称为“大沟”,“大”与“鸿”同义,故而后来出现了“鸿沟” 。《战国策》载:“苏子为赵合纵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 。”这说明战国中期已有“鸿沟”之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