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龙泉青瓷( 三 )


浙江龙泉青瓷

文章插图
浙江龙泉青瓷1975-1977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1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元后期,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 。此时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坯体成型以后未经很好修整,釉层减薄,器皿釉色青中泛黄,造型也不及以前优美 。而明代龙泉窑青瓷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残片中仍可看出元代器物的影子 。到了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青瓷生产 。此后,青花瓷兴起,加之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侵略之路 。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 。龙泉窑窑口纷纷倒闭,改烧民间通用青瓷,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緻 。但是,明代龙泉窑也有精品的存在是不容否认的 。对照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不禁豁然开朗,两者在造型纹饰上的不谋而合正昭示着这类龙泉窑青瓷器的正统身份 。明代景德镇开始仿龙泉,其仿品多为官窑所产,其永乐仿品称“冬青釉” 。有碗、罐、高足杯等,其釉色稍偏青绿,是因白瓷胎所致 。明宣德仿品多有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字款,以仿南宋粉青釉为主,器里外均施釉 。正德仿品则施釉较薄,呈色浅嫩,多见碗类 。嘉靖仿品,碗瓶均有,釉面光洁明亮,釉质肥厚 。清康熙以后,青釉烧制最为成功,有粉青、冬青、豆青等 。
浙江龙泉青瓷

文章插图
浙江龙泉青瓷到了清朝,龙泉窑窑场所剩无几,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 。灿烂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 。但是,大明处州龙泉官窑,这个被历史遗忘湮没了很久的奇蹟终究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被拨开尘土,重见天日 。历史沿革龙泉青瓷源于五代,盛行于宋,是中国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王朝南迁杭州后,当时的龙泉瓷工吸取了历代名瓷的优秀传统,以精湛的技艺烧制出美轮美奂的瓷器,把青瓷生产推向一个全盛的时期 。那时瓯江两岸群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往来如梭,单是目前发现的古窑址就有200余处 。
浙江龙泉青瓷

文章插图
浙江龙泉青瓷据说,宋代时期浙江龙泉有章姓兄弟二人,各主一窑制瓷 。哥窑被列入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弟窑亦被誉为宋代古窑之巨擘 。哥窑的特点是釉层厚,釉面显露纹片,《处州府志》称哥窑的白芨碎片“冠绝当时”弟窑的产品胎骨厚实,釉层饱满丰润,釉色青碧柔和,犹如翠玉,代表龙泉瓷正色,最着名的称为“梅子青” 。长期以来,龙泉瓷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 。迄今,土耳其伊斯兰玛巴德博物馆还藏有中国古代龙泉青瓷1300余件,伊朗德黑兰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等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着名博物馆都将收藏的青瓷视为珍宝 。16世纪晚期,当龙泉青瓷初到法国时,风趣的巴黎人将青瓷的美色与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亚斯泰来》中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相比拟,称为“雪拉同”,这一雅称一直沿袭至今 。工艺特点龙泉青瓷传统上分“哥窑”与“弟窑” 。哥窑与弟窑最大的区别就是,哥窑是开片瓷,即青瓷表面有像裂痕的纹路,这种片纹是因胎体膨胀係数大于釉的膨胀係数,在烧窑冷却时出现的,本是一种缺陷,却产生金丝铁线的特殊装饰效果,而弟窑是不开片瓷 。由此,有人据其外形之不同,言说哥窑因其碎纹而具有悲剧的美学特性,而弟窑因无碎纹是一种喜剧的美学意味 。哥、弟窑之说来自明人记载:“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 。章生二所陶名章龙泉,又名弟窑 。章生一之哥窑其兄也 。”是否真有兄弟二人,王无可考 。但这使龙泉窑形成两种不同的烧制方法 。在南宋中晚期出现了一类黑胎开片瓷器,即所谓哥窑瓷,与着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特点是“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 。哥窑青瓷的工艺特点哥窑产品古朴端庄、古色古香 。为此,哥窑、官窑、汝窑、定窑、钧窑同列为宋代五大名窑 。哥窑瓷,产品薄胎厚釉,面显纹片,丰厚饱满,有“紫口铁足,金丝绒”之称,是全国五大名窑之一,为瓷器之珍品 。釉面显现纹片且其形状多样 。纹片大小相间的,称为“文武片”;有细眼似的叫“鱼子纹”;类似冰裂状的称“百圾碎”,还有“蟹爪纹”、“鳝血纹”、“牛毛纹”等 。虽然这是因釉原料收缩係数不同而产生的疵病,但因人们喜爱它自然、美观,反而成了别具风格的特殊美 。它的另一特点是器脚露胎,胎骨如铁,口部釉隐现紫色,因而有“紫口铁脚”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