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长”一“深”看交通建设攻坚密码 交通中国之最记录

来源:四川日报
端午假期,四川10条在建高速铁路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繁忙,建设者们以轮班方式不间断作业 。
马不停蹄,让四川交通建设捷报频传 。今年1—5月,四川境内6条在建铁路干线完成投资96.3亿元,同比增长7.4%;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继续高位运行,完成投资1179.5亿元,同比增长39.1% 。不仅如此,从近日交通运输部公开的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来看,四川稳居全国第一 。区域互联互通之外,城市轨道交通也迎来不少新进展 。
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四川交通建设如何攻坚?有何“密码”?在最近贯通的仁沐新高速全线最长隧道和开挖见底的成都轨道交通在建最深基坑,采访人员进行了现场探访,从一“长”一“深”,解码建设者们如何攻坚克难 。
仁沐新高速全线最长隧道
经历近6年鏖战,长达9362米的左线贯通
6月15日,仁寿经沐川至新市高速公路五指山隧道左线实现贯通 。五指山隧道是仁沐新高速全线最长隧道、关键控制性工程,取得这一进展,经过了近6年的艰辛鏖战,它的贯通,标志着年内全线建成通车进入“倒计时” 。
五指山隧道位于宜宾市屏山县和乐山市沐川县交界处,左线长9362米,右线长9397米,为双向四车道,按单洞分离式设计,由蜀道集团川高公司投资,四川路桥、中铁十二局承建 。
这是仁沐新高速公路15座隧道中最长的隧道,施工难度也最大——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就像一座“地质博物馆” 。出口位于斜坡中下部,洞内围岩自稳能力差,洞身多次穿越断层破碎带 。此外,洞内还具有特大涌突水、岩溶、煤层瓦斯、采空区、膨胀性膏盐地层等不良地质现象 。隧道施工过程中,累计穿越高瓦斯地段300余米,易遭遇大型坍塌,建设过程犹如穿越“雷区” 。
承建隧道进口端的中铁十二局项目负责人董寿强介绍,建设针对不同围岩采用不同开挖方案,并通过TSP3D、地质雷达、超前钻孔、地质素描等多种手段对高风险段落进行超前预报,提前掌握地质情况,全面采用湿喷工艺、多功能整体式防水板挂设台车等机械化装备,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极大提升 。
如何穿越“水帘洞”,也是需要攻克的难题 。“隧道最大埋深为995米,地表水、地下水、裂隙水纵横交错,走向复杂 。”仁沐高速公路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隧道开挖期间,丰水期时,洞内一天涌水量甚至相当于50多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水量 。
面对涌水难题,项目团队采用“广蓄水 同抽水”“注堵 引排”方式,把开挖后形成的废水蓄积同步向洞外抽出,采用注浆方式堵水、引流方式排水,应急措施接连跟上,并集成富水隧道初期支护湿喷混凝土施工工法,解决了富水围岩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难题 。
采访人员了解到,五指山隧道右线正在加紧建设,预计8月实现双洞贯通,仁沐新高速公路全线将于年内建成通车 。待2025年宜宾至攀枝花沿江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两条高速公路首尾相连,将有效连接成都、攀西、川南三大经济区,成为从成都出发经云南连接东盟地区最便捷高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成都轨道交通在建最深基坑
深度52.5米相当于17层楼,是普通地铁基坑的2到3倍
成都市人民南路与滨江中路交叉口,紧邻地铁1号线,一旁的锦江静静流淌 。走进此处的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三期工程骡马市站—省体育馆区间风井基坑建设现场,从长28.5米、宽22米的基坑处向内俯瞰,17层楼的高度让人不禁产生眩晕感 。
这是成都轨道交通在建最深基坑,6月15日,经过长达8个月的建设开挖见底 。深度52.5米——不仅刷新了成都轨道交通超深基坑开挖纪录,在国内地铁建设中也十分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