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千年竹简与百年清华的相遇: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破译十年” 吉尼斯记录入职背景调查

“发布《摄命》,我们又一次发现了失传的古文《尚书》一篇,为古文尚书证伪又添一例 。” 日前,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黄德宽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成果发布会上如是说 。
【特稿|千年竹简与百年清华的相遇: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破译十年” 吉尼斯记录入职背景调查】随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八辑发布,新整理出的8篇失传两千年的重要文献面世 。十年八辑,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破译文明密码的步履不停,在“清华速度”中交出一份令学界满意的答卷,也在数量繁多、内容丰富的竹简中不断寻求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新发见” 。
惊世发现,复原重要历史“拼图”
2008年7月15日下午,一位远道的神秘“客人”抵达了清华园 。它,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清华简”的近2500枚珍贵竹简 。简的年代,据AMS碳14年代测定,为公元前305±30年,相当于战国中晚期之际 。
面对这批足以媲美孔壁中经与汲冢竹书的惊世发现,11位相关领域专家在鉴定意见中写下:“这批战国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
如何复原这份幸免于焚书坑儒与秦汉战火的重要历史“拼图”?由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李学勤先生牵头,清华简的研究工作在学者们紧张和震撼的情绪中正式启动 。
李学勤先生与团队
甫一入藏,为了保护“如面条一般脆弱”的竹简,老师们放弃了一切休假,开始了整整三个月的抢救性清洗保护 。李均明、赵桂芳两位老师被称为是“长在保护室”里的人 。李均明老师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学生时代即参加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的整理工作,被称作“见过全中国最多简牍”的人 。
入藏时的清华简
进入竹简的进一步保护和拍照,李均明老师带领博士生贾连翔与美术学院摄影实验室合作,在工作实践中他们发明的“饱水拍摄法”解决了残留水珠的反光问题,使所成照片极为清晰 。这一技术如今已在简帛学界广泛应用 。
2009年校庆之际,在清华大学校级研究机构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仪式上,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介绍了清华简初步整理成果——根据初步试读与缀合编排,清华简大约可分做65篇以上,按照团队的整理速度,大约每年出版一册整理报告,需要15年的时间才能全部整理完成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以一年一辑的速度公布出版整理成果,在同类类似规模的出土古文献里面,是前无先例的 。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团队,证明了这是他们回馈历史“馈赠”的最佳方式 。
大多为经史类典籍的清华简,再现《尚书》中《尹至》《尹诰》《程寤》《保训》《皇门》《祭公》《金縢》《说命》《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摄命》等诸多佚篇,证明东晋传所谓古文《尚书》系伪造,为古史争议提供重要史实依据,其失而复得对经学史影响深远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五)》之《厚父》篇
史类文献方面,以《系年》《楚居》《越公其事》《郑文公问太伯》等为代表的篇目极大推进了秦人起源、楚国诸王居所、两周之际郑国历史、战国初年楚、越史事等先秦史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 。例如《系年》揭示了秦人祖先从东方西迁到甘肃一带的历史之谜,以及大众耳熟能详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记载的错误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