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千年竹简与百年清华的相遇: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破译十年” 吉尼斯记录入职背景调查( 四 )


再次追问清华简的意义,我们想起李学勤先生曾说:“一个考古文物上的重大发现,不在于发现了什么金银玉器,而在于这个发现能够改变我们对于一个历史时期或者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的看法,这才是重大发现 。”
“大楼”与“大师”:建设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
2017年3月,在清华大学时隔15年召开的文科工作会议上,邱勇校长引用清华校友许国璋先生1988年的一段话说:“愿曾经是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金岳霖、朱自清、闻一多诸先生治学论道的地方看到文科的复兴 。”
李学勤先生反复说,在大家的关怀帮助和同仁的集体努力下,中心做出了一些工作成果,然而不足之处仍然是明显的 。“我们是本着先易后难的顺序在释读清华简,未来还有艰巨的任务等着我们 。我们时时感到自己存在的缺憾,深切期待着各方面的帮助和指教 。”
从图书馆老馆三层不到20平米的小屋,到总面积约10700平方米的在建中心大楼 。明年校庆之际,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将入驻新家 。助力清华“更人文”,中心从清华简向外辐射,致力于打造出土文献研究的优秀平台,稳扎稳打建设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 。
中心大楼效果图
走在十年的新起点,团队将围绕清华简的整理研究,质量优先完成全面整理工作,打牢基础;同时,“寻宝”工作将更进一步,消化各册整理报告积累的问题,引导师生深入开展专题性综合研究 。
“现在的打算是,以清华简为主体,向两头扩 。上到甲骨金文,下至秦汉 。如果有合适的简牍,我们也会再寻找新的合作机会 。”黄德宽老师的设想令人动容——与清华简相遇是我们做学术中一生的幸事,承载着信任与幸运,我们也希望不断加强与国内外机构的交流合作,促进基础文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带动更多年轻人的成长,为我国出土文献事业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贡献更大力量 。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文 | 李婧
图 |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郭海军、苑洁 等
排版 | 粽
浏览量 19.3万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