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井头山:考古发现“河姆渡之祖”,历史往前推了1000年 河姆渡中国之最

2020年夏天,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首次向世人公布,从这里开始,中国远古文明发展的历史或将再次改写……
【一眼千年】
关于“发现”的故事,是从7年前的那场强台风开始的——
狂风席卷,大雨滂沱,余姚24小时降雨量和姚江水位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主城区70%以上地区被淹,姚东浦塘全线漫堤……2013年10月初,强台风“菲特”肆虐的情形至今让许多余姚人记忆犹新 。然而,直到7年之后,许多人才第一次知道,这场台风给余姚带来的,除了灾难,还有一笔深埋千年的意外之喜 。
在余姚,距离河姆渡遗址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外的三七市镇,有一座海拔72米的小山头——井头山 。台风过后,住在山脚下的井头村村民王维新和堂弟王维尧赶着羊群,沿六一省道去南边的一片工地上吃草 。
这是一片紧邻公路的土地,比一个足球场大一些,已经被当地一家胶管厂的老板买下,并筑起了围墙,准备扩建厂房 。工地动工前,胶管厂老板李世龙先找了一家地质勘探公司来做土建地质钻探,当时取出的一截截土芯被散放在地上,长满了杂草 。王维新和王维尧赶着羊群来到这里时,却觉察到了不同 。
井头山遗址所在地,六一省道旁的这片工地并不起眼 。雷册渊 摄
“他们兄弟俩看见,深褐色的土堆里散落着一些以前在这儿没有见过的东西,有贝壳,有碎骨头,还有一些残破的小瓦片……东一摊西一摊,很多 。”多年后,王维新已经去世,他的妻子袁阿伍站在当年的工地上,回忆起当时丈夫向她描述的场景 。
原来,“菲特”带来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泡开了之前从地下钻取出来的土芯 。泥土被水冲走后,原本深埋地下的碎陶片、动物残骨和贝壳终于重见天日 。
王维新和王维尧立刻意识到,这些东西很可能是宝贝——不远处,河姆渡遗址名震中外,仅1.5公里之外的田螺山遗址近年来更是不断传出河姆渡文化的发掘成果,多年来,周围居民耳濡目染,多少都有了一些文物意识 。
“一看就知道啊!”王维尧说,“田螺山那边挖出来的不都是这些嘛?恐怕有好几千年了 。”于是,两兄弟找了一个塑料袋,捡了些“宝贝”装好,就赶到了田螺山遗址考古队的驻地,把这袋东西交到了考古队技工徐志清的手上 。
王维新妻子袁阿伍向采访人员讲述丈夫和堂弟最早发现井头山遗物时的情景 。雷册渊 摄
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王家两兄弟不知道,自己放羊时的匆匆一瞥,和这包东西的一捡、一交,一个沉睡了8000年的秘密即将就此揭开……
两天后,当从杭州返回田螺山工地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田螺山考古队领队孙国平第一眼看到这包东西时,除了震惊和兴奋,还有一种强烈的直觉袭上心头 。他隐隐感觉到,这些东西似乎与河姆渡文化有关,却又不太一样 。“也许,自己苦苦追寻多年的未解之谜就要破案了!”
【遍寻答案】
对于孙国平和许多史前考古工作者来说,华夏文明的某一部分,曾经是从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开始的 。
自上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被发现至今,半个世纪里,几代人的中学历史课本中都有这样一段描述:“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改写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 。”
然而,自1988年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毕业,回到家乡浙江从事专业考古工作后,孙国平却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河姆渡文化来自哪里?
2001年,在距离河姆渡遗址7公里处,又发现了和它非常相似的田螺山遗址 。当时正年富力强的孙国平受命成为田螺山遗址考古队领队 。在他的带领下,田螺山遗址成果丰硕,出土遗物比河姆渡遗址多了整整一倍 。孙国平也一路探索,成为河姆渡文化考古领域的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