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各地报告相继传回,数据显示,这些出土遗物均距今8000年上下,最早的距今8300年,比拥有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遗址还早了1000多年!
各方迅速达成共识,对井头山遗址进行保护和考古发掘 。经过长达2年的协调,2016年10月,余姚市政府以2500余万元的价格从业主手中回购了这块土地 。
【远古江南】
矗立在这片土地西北方向的井头山,静静地见证了这里8000年来的沧海桑田和今天考古工作者们在此构筑起的古今对话——
走进遗址现场,一个近800平方米的巨大基坑呈现在眼前 。坑的四周,一根根钢板深扎地下,围成了一道“铁壁钢墙” 。
“之所以要造这样一座基坑,完全是由于这里特殊的地质环境 。”孙国平说,“井头山遗址深埋于地下5米到10米,上面是厚厚的饱水淤泥,极易流动坍方 。要实施考古发掘,就必须预建钢结构基坑 。”
考古基坑有其特殊要求,为保护遗址,既不能用大型器械,也不能灌注水泥或混凝土,围护结构需要完全敞开,每平方米还要承受20吨的重量……由于施工难度大、要求高,从设计招标到建成验收,预建基坑又花了整整3年时间 。
也正是因为这座基坑的建造,让井头山遗址的发掘与广东“南海1号”沉船发掘、四川江口张献忠沉银遗址发掘一起,成为我国对不同环境下特殊考古对象发掘的三大经典范例 。
钢结构围筑的井头山遗址基坑 。雷册渊 摄
沿着基坑上架好的钢架缓步向下,就能走进历史的深处 。
基坑内按照长10米、宽5米的规格布方,底部是及膝的深灰色淤泥,汩汩涌出的地下水从西边较高处的岩石上流下来,在坑底形成一个个小水坑 。这些饱含水分的淤泥隔绝了细菌和空气,加上弱碱的环境,8000年的遗址才得以保存下来 。
循着考古专家们层层剥开的文化层,能够见到这里8000年前的模样:在海拔仅2米的宁波沿海平原一角,一座西高东低的山头坡地上,先人们建起了村庄,面朝大海 。女人们在这里编织拾贝,男人们捕鱼猎鹿 。后来,随着海平面上升,人们迁徙到了地势更高的地方,这里的遗存便被古海湾的滩涂淤泥长埋于地下 。
基坑底部尽是及膝的深灰色淤泥 。雷册渊 摄
在基坑中部,技工徐志清和几位同事已经对着一个小土墩清理了很长时间 。他们先用手铲将土墩四周的淤泥去掉,然后再用喷壶和刷子,一边喷水一边拂去细部的泥土 。这是一项专业要求极高的体力活,只有经验丰富的师傅才知道喷水的力度要多大,落刷的地方选在哪里才不会伤到里面的宝贝 。
接连干了三四天,这件8000年前的遗物终于露出了真容——一个先人们曾经使用过的鱼篓 。它编织细密,经纬分明,保存完好,正等待着被整体取出,做进一步的清理和研究 。
在基坑西北侧,一团团裹着贝壳、陶片和碎骨的泥土正通过传送带被送到地面 。五六个工人在紧邻履带一端的水池旁用筛子进行初步淘洗 。她们本是住在附近的村妇,如今也加入了遗址发掘的大军 。
井头山遗址中出土的8000年前的编织物 。雷册渊 摄
土样在细细淘洗时,会有一些黑色的微小颗粒漂浮上来 。最初见到它们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植物考古专家郑云飞欣喜若狂:聪明的井头山人可能8000年前就已经在种植水稻了!
通过对标本的进一步检测,证实了他的猜想——野生稻的小穗轴会自然脱落,而经人类驯化后的栽培稻则不会 。显微镜下,一些小穗轴和稻壳仍然连在一起,并且数量不少,这证明了8000年前井头山已经出现了栽培水稻 。
而此时,郑云飞正坐在紧邻工地的板房里,伴着窗外机器的轰鸣,仔细辨认、计算、记录着采样来的2升泥土中有哪些“植物” 。他说:“小穗轴、炭化米、黄连木、益母草、猕猴桃种子……一颗一颗,在考古学家们看来,都是追寻8000年前远古江南秘密的种子 。”
- 萧县龙山子墓地考古发掘取得宝贵历史资料
- 贵州安顺现汉代古墓考古挖掘进行中
- 揭秘:考古发现5000万年前恐怖鸟
- 3千年前神秘墓室惊现棺中棺吓坏考古队
-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姓夏还是姓商不妨碍对二里头文化地位的认知 许宏二里头的中国之最
- 唐兴宁陵考古新发现9件石刻系李渊父亲李昞陵墓
- 考古发现5000万年前恐怖鸟身高3米
- 考古发现:罗马古城真的是一天建成的吗?
- 考古家发现神秘玛雅文明末期古墓距今1100年
- 中国海外最大考古项目今秋启动赴印度挖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