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青铜剑:上古神兵怎样铸成?

出土文物证明,吴越青铜兵器确实精湛无比,除了锋利坚韧外,还集中了许多杰出的装饰技术,如菱形纹饰、火焰纹饰、镶嵌宝石琉璃等技术,其中剑首同心圆装饰尤其令人叹为观止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善于铸剑,出现了许多传奇式的铸剑大师,并在史籍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欧冶子和干将、莫邪夫妻 。尤其是干将夫妻铸剑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近年来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吴越铜剑,更是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其中,吴国有铭兵器已经出土不下百件,在湖北、安徽、河南、山西等地都曾发现过,有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还有吴王夫差之子"姑发间反"剑等 。但遗憾的是,作为春秋吴国晚期政治中心所在地的苏州,却从未出土过 。不久前,苏州博物馆宣布,苏州市人民政府出资4250万元,征集的58件台湾"古越阁"旧藏青铜兵器,于2014年12月18日至2015年3月22日在"吴钩重辉——苏州博物馆藏吴越青铜兵器特展"上亮相,让世人得以一睹它们的真容 。这批文物征集部分共计27件组,还有31件组为"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夫妇慷慨捐赠 。
在这批兵器中,最重要的一件当属被称为"吴老大"的吴王夫差剑,是目前已知存世的9柄吴王夫差剑中保存最完好的,堪称国宝 。




吴王夫差剑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前495至前473在位)时制造的一系列青铜剑 。作为大名鼎鼎的吴国君王,夫差在历史上的记载和传说故事颇为丰富 。他在公元前473年战败自杀,国家随之灭亡,象征着权力的吴王夫差剑也散落民间 。传说中,吴王夫差剑是削铁如泥、吹毛自断的珍宝,而苏博此次得到的这把吴王夫差剑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剑身宽长,覆有蓝色薄锈,刃锋极犀利;近锋处明显收狭,双刃呈弧曲形;中起脊线,两从斜弧面;剑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一面已佚;圆茎实心,有缠缑痕迹;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纤细的凹槽,遗存少量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多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剑首以不同成分之合金青铜分铸后再衔接剑茎而成;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
博物馆工作人员透露,这柄吴王夫差剑铸工精致,历经2400余年仍完好如新,无比锋利 。此前的藏家曾经做过实验,把一张A4纸放在桌上,没有任何人去按住白纸的情况下,剑刃只在纸上轻轻划过,纸便立刻被割成了两半,可见其锋利的程度 。
青铜剑的起源
剑作为兵器,开始受到重视,是西周以后的事 。也就是在那一时期,剑的形制有了新的变化 。考古发现的春秋早期青铜剑,都是柱脊剑,也就是由圆柱体的茎,直向前伸延而形成剑身的凸脊,只是有的剑茎上装有剑首,有的没有,形体都比较短,一般在28至40厘米之间 。这样类型的剑只适于前刺,而不适于劈砍,更像是匕首,所以也称它是一种"直兵",是一种防范非常的卫体兵器 。西周时期的战争以车战为主,两军对阵时,首先用远射的弓矢,待到战车错毂格斗时,多以长柄的戈、戟、矛、钺为主 。剑,这种仅有几十厘米的手握短兵器,在当时不占重要位置 。从考古发现中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剑的出土数量与铜戈数量相差很大 。
但在江苏南部到浙江北部地区出土的同一时期青铜短剑,却与中原地区的剑有明显区别 。剑茎实芯,有的饰有花纹,茎端有较大的圆首,剑身中脊隆起,前锋尖细,两侧刃已呈现两度弧曲的雏形 。这种侧刃的弧曲,是吴越青铜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
到春秋晚期,吴越国力日渐强盛,军队扩大,促进了兵器制作工艺的发展,此时吴越的铸剑技术达到高峰 。在发展过程中,吴越青铜剑的剑身变长,柱脊变为棱脊,截面凹弧、有血槽,前锷收狭、刃部由直刃变为弧线内收 。形制上的变化,提高了剑的杀伤能力,使其在步战加强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