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青铜剑:上古神兵怎样铸成?( 二 )


而吴越宝剑之所以能如此精美锋利,主要是因为吴越的铸剑工匠了解根据青铜器不同的使用性能,选用不同的铜、锡配比,可使青铜器物的性能达到相应的使用要求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的《考工记》,出现了世界上最早关于青铜合金配比的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刀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 。"此处的"金"即为青铜或纯铜,"六齐"实为锡、铜的六种不同合金比例而做出不同的器具的冶炼技术 。
将不同铜锡比例的合金熔炼一体,去除杂质,《考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次之,然后可铸也 。"古时的铸剑工匠,是根据熔炼时的烟气颜色进行判断的 。黑浊气是原料上附着的木炭、树枝等碳氢化合物燃烧产生的 。黄白气主要是熔点低的锡先熔化而产生的,同时,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元素挥发出来也形成不同颜色的烟气 。温度升高,铜熔化的青焰色有几分混入,故现青白色 。温度再升高,铜全部熔化,因此只有青色了 。火焰颜色纯净,表明原料中的杂质大多汽化蒸发,剩下残渣可予以去除 。为了提高青铜合金的质量,工匠们还对铜锡进行多次熔炼,以进一步去除杂质 。后来人们用"炉火纯青"喻功夫纯熟,就源于此 。
此次苏州博物馆的这把吴王夫差剑,因为剑柄部位装饰复杂,且和剑体的韧性要求不同,所以采取了分铸技术 。所谓分铸,就是将剑脊和剑刃分开铸造 。剑脊,含锡量较少,所以比一般青铜质柔而韧,比较不容易折断 。剑刃,含锡量较多,所以质脆而硬,使得刃口更加锋利 。这种外坚内韧的青铜剑,称之为复合剑 。
吴越青铜剑三绝
复合剑、菱形纹饰和剑首同心圆这三种技艺被称之为吴越青铜剑三绝 。
普通剑之剑身是一次浇铸完毕,复合剑则是二次浇铸:先以专门的剑脊范浇铸剑脊,在剑脊两侧预留出嵌合的沟槽;再把铸成的剑脊置于另一范中浇铸剑刃,剑刃和剑脊相嵌合构成整剑 。由于这种剑表面看起来,剑脊像是镶嵌上去的,故有人称之为"铜镶剑"或"插心剑" 。复合剑的脊部含铜多,故呈黄色;刃部含锡多,故泛白色,故也有人称之为"两色剑" 。两千多年后,我们今天看到的复合剑,虽不像当时脊黄身白,但由于合金成分不一样,在相同环境、温度、湿度下,电化反应快慢和过程也会不同,因此就会出现剑脊和剑身锈色差异现象 。
出土文物证明,吴越青铜兵器确实精湛无比,除了锋利坚韧外,还集中了许多杰出的装饰技术,如菱形纹饰、火焰纹饰、镶嵌宝石琉璃等技术,其中剑首同心圆装饰尤其令人叹为观止 。剑首同心圆位于剑首端部,由厚度0.2至0.8毫米,间距0.3至1.2毫米不等的多圆薄壁凸棱组成,并且十分规整 。在多圈同心圆的槽底,又分布着极细凸起的绳纹,极具装饰性 。
剑首装饰有同心圆的青铜剑,仅见于少数吴越名剑,一般实战用剑绝无这种精致装饰,可见此装饰技术在当时亦仅为少数铸剑高手能够掌握,也只有身份地位很高的人,才能够佩戴这种剑 。这种装饰,即使在现代也难以加工 。
通过对出土实物观察发现,凡是带同心圆剑首的剑,都是同心圆剑首单独铸好后,再铸接或销接到剑茎上的 。同心圆的范铸工艺十分复杂,一般的工匠没能力铸出,在当时代表了最高的铸造工艺 。现在一般认为同心圆的泥范不是翻模制作的,而是在转轮上直接转削制作 。在制作好的同心圆泥范凸棱上,用小竹签压出一道道凹下的栉齿纹,然后再经过阴干、焙烧、合范、浇注而铸成 。这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稍有差错,就不会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