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陆奇( 二 )


地利也被制造出来:北京五环外,陆奇在百度AI大会场内坐镇,百度真正的主人李彦宏在五环外演出了无人驾驶的惊艳一幕 。尽管被开出一张罚单,但和似乎即将到来的无人驾驶时代相比,这样的代价完全不值一提 。

重估陆奇

文章插图
当晚,百度市值高涨近180亿美元 。
半个月后,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政策层面上为AI发展再添一把火,市场很快引爆 。马云创立达摩院,马化腾提出AI in all,华为发布全栈全场景AI策略 。投资人们迎风投钱 。
重估陆奇

文章插图
同年7月,商汤科技融资4.1亿美元,创下当时世界范围内最高融资记录 。3个月后,旷视科技完成4.6亿美元融资,至此,AI公司进入到融资赛跑模式,记录不断更新 。2018年5月,商汤科技融资6.2亿美金,优必选完成8.2亿美元融资,6月,云从科技融资10亿,7月,商汤得到软银10亿美元融资,11月,地平线融资10亿美元……
烈火烹油之下,市场很快证明,大家过分高估了AI的商业变现能力 。2018年年初,李开复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采访时直言:AI的泡沫会破掉 。“每个创业者都很想把自己的创业公司包装成一个 AI 公司,每个 VC 也都想要标榜自己是一个 AI 投资人 。但是 AI 投资其实不适合新手参与 。如果对 AI 技术本身没有了解就急着参与到 AI 的早期阶段来,这样的人会赔得连裤子都不剩 。”
百度复杂的组织架构则给All in AI战略蒙上了一层阴影 。
前百度云工作人员林宁坦言:“百度feed流、无人驾驶、云技术都属于AI,但各个部门都是平行运行,互相并不和谐 。”
一方面是李彦宏带队做熟悉又赚钱的搜索+feed流业务,另一方面是陆奇重点押注无人驾驶 。
两者在商业化上高下立现 。即便到2020年,放眼全球,无人驾驶商用量产的目标依然停留在概念阶段 。
以谷歌旗下的无人驾驶公司Waymo为参考,Waymo从2009年开始研发,10年时间完成第一阶段——百亿里程测试 。第二阶段的量产阶段依然卡壳 。
按照Waymo今年年初传出的好消息——融资22.5亿美元,用于生产8万辆汽车落地 。但据自媒体“高工智能汽车”调查发现,Waymo的量产并不现实,Waymo前十年的研发投入超过50亿美金,考虑到8万辆车辆的软硬件成本,22.5亿美元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
回到国内市场,无人驾驶的处境更加不乐观 。一名百度员工告诉字母榜,目前百度的无人驾驶只在有限范围内使用,“国内落地条件不成熟,社会基础设施发展不配套,很难规模化落地 。”
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的说法,无人驾驶在2025年之前都将处于产品孵化期,大规模量产预计要到2060年 。
无人驾驶难以变现,搜索+feed的盈利模式早已跑通,李彦宏的选择压根不用猜 。
2018年4月公布的Q1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31%,净利润为人民币67亿元,同比增长277% 。无人驾驶业务颗粒无收,搜索和feed流成为盈利锚点 。财报电话会议上被问到AI商业化问题,陆奇的回应含糊,字里行间寄希望于未来 。
如果把镜头拉回到2017年4月,陆奇刚加入百度3个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他的回应就简单干脆多了——直面分析师提出的无人驾驶技术商业化问题,给出明确答复:2020年实现无人驾驶汽车的商用 。
2
2017年年初加入百度时,陆奇分享过一个经验:在适当时候跳上适当的船 。到2019年年底的晚点采访,他的语录多了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 。
在林宁看来,陆奇离开百度是一种必然,“陆奇选了一条百度不擅长的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