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俪生先生(1917年4月25日——2007年11月27日)是百年中国史学地图上,一位具有独特思想和传奇经历的学者 。
【赵俪生:革命队伍里的自由主义者】按照辈分,赵俪生介乎第三代和第四代之间,王瑶、冯契、陈旭麓之属 。赵俪生的学思历程和思想路线,都受到正能量的熏陶 。抗战时期,先知先觉,加入革命队伍,要是按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这位“老八路”,革命成功后,极有可能像匡亚明、郭影秋、朱九思那样,掌管一所高等学府,成为副部级的老干部 。
赵俪生肄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正是那个时代学者所信从的,想必在他的心中,有着深刻的印痕,否则,也不会有戎马恍惚之中自学的乐趣 。尽管,时贤也列出了赵先生的老师:闻一多、稽文甫、王献唐,我觉得比较勉强 。赵先生自学成才,在我看来,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甚至还可以说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
清华大学存在着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传统,梅贻琦先生和蒋南翔,可以说是两种传统的代表 。两种传统,对年轻的赵俪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赵俪生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兼收并蓄,这在战争年代,还是能够说得过去的 。
赵先生的夫人高昭一曾经评说:赵俪生是自由主义者、人文主义者、理想主义者 。性格奔放、棱角突出的赵俪生受到时代的感召,能够投笔从戎、上马杀敌,曾经做过营指导员,如果能够加入组织,想必应是《亮剑》里赵刚一流的人物 。但是赵先生却是适可而止,御风而行 。当了五年中学和职业学校的老师之后,居然在1947年,在胡适、傅斯年先生的引荐之下,被聘为河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讲授明清思潮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通史的课程 。
赵俪生1937年投笔从戎,到1947年入河南大学,正好十年 。性格即命运,这句老话,在赵俪生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 。尽管曾经顺应时代潮流,成为革命队伍里的一员,但,赵俪生却成为集体队伍里的自由主义者 。
山东大学历史系,上世纪五十年代,杨向奎、童书业、黄运眉、张维华、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陈同燮“八马同槽”,极一时之盛 。赵俪生通过辛勤劳作,开辟了农民战争史、土地制度史的主流史学领域,对建构马克思主义史学,贡献巨大 。
“根正苗红”的赵俪生,在革命队伍里面,总是很拧巴 。从大的方面说,是两种传统的博弈和纠结所致,从小的方面说,赵俪生的性格,惹了不少麻烦 。按照赵俪生夫人高昭一的说法:不该忍的时候忍了,该忍的时候,却没忍住 。但,新中国建立,身上流淌自由主义因素,1957年这一关,无论如何,也不会过得去,因为,两种因素,势不两立 。原本调往兰州大学的赵俪生,却被山东大学“追认”为右派,这就是赵俪生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
一门学科,具有自身的逻辑,也就是说比较自洽 。这样,弟子只需进入传统的领地,耳濡目染,就可以出活 。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农民战争史,作为50年代的“五朵金花”中的两朵,曾经光彩照人,花团锦簇 。进入新时代,似乎就有点时运不济,热闹一时,不过回光返照而已 。
人间重晚晴,花甲之年的赵俪生,迎来了新时期,来不及痛定思痛,就抖落身上的蒙尘,重新焕发了学术青春 。
赵俪生一下子招收了七名研究生,说实在的,动用了“一二九”运动中老朋友的关系,据说姚依林批的条子,赵俪生是纯正的自由主义者,但是,涉及到学术薪火,一点都不客气 。杨善群、白文固、霍俊江、马明达、葛金芳、杨木、秦晖,心高气傲的赵先生,对于自己手中的七名弟子,欢喜得不得了 。就像老母鸡守护雏鸡一样,自诩为“七只九斤黄” 。别人招学生,也就是一两名,最多三名,赵俪生居然一人带中国土地制度史和中国农民战争史两个方向的研究生,第一拨就达七名之多 。
- 李鸿章曾暗助革命党3万光洋谋求会晤孙中山
- 慈禧出行排场:八抬大轿队伍像移动化妆室
- 纳西比战役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转折点
- 马伦哥战役使拿破仑保住了法国的革命政权
- 纳西比战役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转折点
- 揭秘近代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哪一个国家
- 中国革命第一山在哪里?革命第一山因何而得名
- 法国大革命:法国人民奋起反抗不公平压迫
- 工业革命使人类世界获得突飞猛进的进步
-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有人说辛亥革命是非常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