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曾暗助革命党3万光洋谋求会晤孙中山

李鸿章 , 这位100多年前的悲剧主角 。洋人称赞他为“领航员” , 他却自称是“裱糊匠” 。甲午年后 , 那座风雨飘摇的“纸房子”(清王朝)已经千疮百孔 , 李鸿章纵有回天之心 , 也无回天之力 。
光绪二十二年(1896)初夏 , 李鸿章出任专使 , 赴俄国庆贺沙皇加冕礼是虚 , 签署《中俄密约》是实 。此后的行程便是游历和考察欧美多国 。他访问法兰西期间 , 恰逢万国运动会(奥运会前身)在巴黎开幕 。升旗仪式上 , 各国皆有国歌奏响 , 唯独大清帝国极不靠谱 , 竟然连一支国歌都没有 , 当场惹得洋毛子放肆嘲笑 。李鸿章年逾古稀 , 白发萧疏 , 原本是应邀观礼的嘉宾 , 见此窘状 , 他健步离席 , 走到黄龙旗下 , 傲然挺立 , 大声清唱家乡安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 。那一刻 , 全场喧嚣归于肃静 , 旋即掌声雷动 。一位东方老人以这种奇特的方式捍卫自己国家的尊严 , 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
梁启超称道李鸿章是“庸众中的杰士” 。李鸿章与孙中山从未谋面 , 但他们离谋面只相差很短的一段距离 。起初 , 孙中山的《上李中堂书》石沉大海 , 李鸿章并未料到这位广东青年是蛰伏的神龙 , 乘云必能兴雨 。后来 , 孙中山的英名震动全国 , 李鸿章任两广总督时 , 也不得不为自己预留后步 , 竟冒险暗助革命党3万光洋 , 还谋求机会与孙中山在海上会晤 , 若不是孙中山临时改变主意 , 这场会晤必然会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甲午(1894)海战之前 , 日本人评出当世五大伟人 , 分别是: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美国废奴总统林肯、中国大臣李鸿章、意大利统一者加里波第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 李鸿章居于顺位第三 , 力压伊藤博文两肩 , 令人惊诧 。对此 , 梁启超给出的合理解释是:“日本像伊藤的人不下百人 , 而中国只有一个李鸿章 。”很显然 , 物以稀为贵 。
何止日本人高看李鸿章 ,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曾说:“从体形看李鸿章比绝大多数人都高 , 从智力看他在众人之上 , 能越过他们的脑袋看很远的地方 。”李鸿章身高约1.85米 , 这个高度就是与洋人打交道也毫不吃亏 , 他睥睨对手时 , 对方必然会感到巨大的压力 。若不是弱国无外交 , 朝廷将李鸿章当成“救火队长”来用 , 他的成就将不可限量 。
历史就如同黄河水 , 不可能简化到“清者自清 , 浊者自浊”那样泾渭分明的程度 , 其复杂性甚至超过常人想象的边际 。私欲、荣名、功业、家族愿景、社会诉求、国家利益等等 , 掺和在一起 , 最终 , 你会惊奇而又无奈地发现 , 历史很会捣糨糊 , 而且是这方面的顶尖高手 。我们不妨回到问题的始端:李鸿章究竟是爱国者 , 还是卖国贼?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有些历史事实逐渐模糊 , 有些历史事实则水落石出 。李鸿章办洋务 , 用人多不当 , 包庇盛宣怀招商局贪污案 , 最遭诟病 。李鸿章办军务 , “御人以术不以德” , 致使众将不和 , 属邦朝鲜告急 , 他重用怯将叶志超和贪将卫汝贵 , 不仅丧师害事 , 在日军面前处处吃瘪 , 而且贻羞天下 。这些都是确定不移的事实 。但《中俄密约》的内幕交易被揭开屎桶盖子 , 仍然能惊出众人一身冷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