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东征平叛乱的故事:周公东征的原因是什么

武王消灭了暴虐的纣王后,为了安抚殷民,采取了软硬两手策略 。在占领朝歌之后,武王马上全部释放了纣王拘押的人民,并把封王屯积的粮食分发给了贫弱之民,还及时地表彰了被纣王迫害过的贤人,以显示新的政权不同于纣王的暴政 。更重要的是,他一方面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地,让商朝的旧人觉得周朝并没有灭亡殷商血脉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分亡殷商血脉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分封在殷周围的管(今河南郑县)、蔡(今河南上蔡)和霍(今山西霍县),用以监视殷地的武庚,史称“三监” 。
周武王死,武王的儿子姬诵继位,是为成王 。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代成王行事 。这本是使周王朝保持稳定和发展的正确选择,谁知却因此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武王次弟管叔素有野心,企图继承王位,他对周公旦摄政殊为不满,乃四处散布谣言,声称周公“将不利孺子(指成王)”;煽动武王其他弟弟(蔡叔、霍叔等)公开与周公作对,并怂恿武庚及东方诸侯国反叛周室,妄图里应外合,颠覆周王朝政权 。
管、蔡等人的所作所为,为武庚为代表的殷商旧势力进行武装叛乱打开了绿灯 。武庚等人本来就对殷商的灭亡怀有刻骨仇恨,念念不忘伺机复辟,这时见有机可乘,便利令智昏,联合地处东方(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北部地区)的一些诸侯国(徐、奄二国及熊盈氏的十七国),公开扯起了叛乱的大旗 。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周公旦肩负起巩固周王朝政权的历史重任 。他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镇定自若,大智大勇,决定采取断然措施,兴师东征,彻底平定叛乱 。
当时有些诸侯对叛乱并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王室内部的小事,不愿意参加东征平叛的作战 。同为王室重臣的召公对周公的作为也心存疑虑,态度消极 。为了统一内部思想,顺利进行东征,周公专门发布文告《大浩》,说明平叛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在文告中,周公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周武王死后,国内不太平,殷王遗族利用周内部的动乱发动叛乱,王朝正面临天降大祸;在此危急时刻,他用大龟占卜,得到上帝旨意:用武力平叛是吉利的;他告诫周人及拥戴周室的诸侯,文王、武王创立的大业,必须继续下去,叛乱必须用武力平定;他已决心执行上帝的旨意,用兵东征,希望各诸侯及其臣属们,听从自己的领导,一起投入到东征平叛大业中来 。
周公东征的第一个打击目标,是叛乱的策源地原殷商王畿地区 。周公统率东征大军出动后,按当年武王伐纣的路线行军,兵锋直指邺地(朝歌北) 。由于叛乱不得人心,加上东征军实力强大,所以周师一到,武庚的叛乱武装便全线溃败,武庚本人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可耻下场 。与此同时,周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驻地嘟(朝歌东),管叔负隅顽抗,驱众抗拒王师,但此举不啻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王室大军迅速击破了管叔的武装,占领了翩地,杀死了叛乱的首恶者管叔 。接着,周师又攻克了蔡叔驻地殷(朝歌西),活捉了蔡叔,把他囚禁在郭凌(一作郭邻) 。至此,武庚和三叔发动的叛乱,很快地被平息了 。
当武庚、三叔发动叛乱时,位处今苏北、皖北一带的淮夷也遥相呼应,“助纣为虐” 。所以周公在征服殷商故地后,便决定东伐商盖和淮夷 。这时辛公甲提议道:“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韩非子·说林上》) 。周公从善如流,采纳了辛公甲的意见,决定先攻淮夷(也称九夷) 。这些小国兵寡将微,武力不强,自然不是强大周师的对手 。但淮夷在长期抗击商军的进攻中,也锻炼了自己的战斗力,况且其地处淮河下游,地势低洼,河流湖泊纵横,周师西来,车兵行动实受限制,不如在殷故地那么方便,人马也有水土不服的情况 。因此,征伐淮夷的作战,并未像预料中的那样速战速决 。但是面对困难,周公东征的决心毫不动摇,经过连续作战,终于征服了淮夷,“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逸周书·作锥解》),取得了东征之战第二阶段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