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和伊阙之战有着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如果没有伊阙之战,他或许可能就因此沉寂,不在有那么显赫的名声 。白起在伊阙之战可以说是打出风头,是他的成名之战 。在伊阙之战后,白起因为战功卓著升为国尉 。
武安君白起
白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和军事家 。他的先祖是秦武公的嫡子公子白,但是因为在秦武公去世后公子白并没有继承秦武公的基业,反被弟弟德公将君位夺走,德公将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便以白为姓 。白起出生的时候秦国已经非常的强大,在秦昭王继位后,他贯彻了商鞅变法的国策,开始提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就在其中脱颖而出 。白起原先是担任左庶长,有领兵攻打韩国新城 。他一举成名是因为伊阙之战 。
伊阙之战中他消灭了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还夺取了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至此一战成名 。之后,更是升职为大良造,起兵伐魏,夺取我国城池六十一座,这一战况为秦国东出崤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再后来,因为楚国日益衰微,秦国就对楚国展开攻势,准备削弱楚国 。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白起带兵讨伐楚国,楚国割地求和 。次年再次伐楚,白起夺取了楚国鄢、邓等五座城池 。因为秦国一连串的打击,楚国最终被秦国所灭,白起也因此被封为武安君,自此开始白起名震天下 。
伊阙之战背景
要是说起伊阙之战有些人也有了解,但是要是说起伊阙之战背景想必知之甚少吧 。伊阙之战其实就是当时秦国为了打开所谓的中原通道的一场战斗,伊阙之战是由白起在伊阙的迎战韩国、魏国、东周的一场战斗 。
秦国的大致领土范围
现在就来看看伊阙之战背景 。秦国原先只是一个简单的诸侯国,原本并不强大,直到秦穆公的时候,秦国才开始参与到诸侯争霸中去 。在战国初期时,韩、赵、魏三国被周天子所承认,于是成为了当时的新兴国家 。当时的魏国是最强大的,因为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魏国是最早实行社会改革的国家,所以国力强盛 。到了战国中期,则是另一番面貌,这时候可以说秦、齐、楚、赵、魏、韩、燕这七个国家争雄的局面已经有了雏形,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和齐国的邹忌变法让秦国和齐国都逐渐强大起来,而魏国衰弱,所以他的霸主地位被秦、齐两国取代 。在秦惠文王称王后,各诸侯打偶先后称王,自此各个国家之间交战不断,外交也更加频繁,有出现“合纵连横”的斗争 。
【伊阙之战:秦国以12万兵力胜三国24万兵力】秦昭王继位后,秦国就开始加快吞并六国的步伐,在秦国进攻韩国的时候,还和韩国、魏国、齐国一起攻打楚国 。面对四国大军,楚国做了多项部署,他一面抵抗秦国,另一面派军抗击齐、韩、魏三国军队 。但是垂沙之战楚军大败 。在这大战后,秦国想进一步攻占韩国和魏国的土地,但是担心齐国会出兵,就将计划暂时搁置下来 。后来因为齐国的孟尝君逃到了魏国,还党人魏国的相国并且还进攻齐国,这时秦国知道机会来了,于是秦国开始交好齐国,由此秦国东侵有了非常好的时机 。这就是伊阙之战背景 。
伊阙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吗
在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役数不胜数,以多打少不是本事,以少胜多才是最妙的,那么就有人问“伊阙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吗?”秦军十二万对阵韩、魏、东周联军二十四万,并且战而胜之,当然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 。
白起
在兵力悬殊的伊阙之战中,白起能率领秦军打败韩、魏联军,全歼联军二十四万人,并且进一步扩大战果杀死敌军主将犀武,俘虏魏军的主帅公孙喜,最后更是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 。这一战况或许是对“伊阙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吗?”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 。原本秦军和韩、魏联军是处于两军对峙状态 。当时韩、魏、东周联军约有二十四万人,而且以魏国将领公孙喜为联军的主帅,而秦军在兵力方面则是远远不及韩、魏等联军,据说只有十二万余人,造成两军对峙的局面还是因为伊阙地势险要,而且韩国和魏国两军主帅不合造成的,如果秦军没有改变,那么伊阙之战将会是以韩、魏、东周联军获胜收尾 。
- 冲田畷之战的根本原因:权力和利益的争夺
- 长平之战的影响:大大加快秦统一六国的脚步
- 鸡父之战:失败未必从主力崩溃开始
- 揭秘残酷的八里桥之战清军竟惨败成这样
- 涿鹿之战的背景:炎帝不敌蚩尤大军向黄帝求援
- 若孙权不处死他就不会有夷陵之战恐蜀国会灭
- 大凌河之战的影响:明朝精兵精将不复存在
- 兖州之战的影响有哪些对兖州之战的评价
- 史上对南宋和蒙古联合抗金的蔡州之战的评价
- 鸣条之战的性质:鸣条之战和牧野之战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