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影响:大大加快秦统一六国的脚步

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后,赵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综合国力下降,实力大不如前 。而秦国在战争中运用谋略得当,将赵军围歼,使之全军覆没,从而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
长平之战解读图
然而,对于长平之战的具体时间,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三年说”,二是“半年说”,三则是“二十一月说” 。那么这三种时间说法到底有什么依据,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先来看时间为三年的说法,这个时间段指的是公元前262年一直到公元前260年,也就是从秦军攻占了韩国野王,使得上党与韩国本土失去联系,郡守冯亭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开始计算,一直到赵括率兵贸然出击,最终全军覆没为结束 。
“半年说”则是公元前260年的4月到9月期间,这个时间段是从秦国的将领王龁开始进攻赵国长平算起,一直到赵括突围身死,赵军大败为止 。这段时间主要就是长平之战的过程以及结果,它将上党之战与长平之战的时间分离开来计算 。
“二十一月说”是公元前261年到公元前260年的这段时间,它是从秦国再次攻占上党开始计算的,一直到赵军全军覆没为止 。
三个时间段都有各自的争议和依据,不过现在普遍被大众所承认的还是“三年说”的时间计算方法,因为这个时间段包含了长平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较为详细和全面 。
长平之战的影响
长平之战发生在当时较有实力的秦、赵两国之间,战争的最终结果是秦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而赵国则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那么,长平之战除了对交战双方产生了影响,在其它方面,这场战争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长平之战图

首先来看战败国赵国,赵国在战争中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前后死伤约45万人,几乎是全军覆没,而其中有40余万士兵是被秦军坑杀的 。这对赵国形成了巨大的打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上下都陷入了悲痛和惶恐的情绪中 。
而战胜国秦国虽然也有着不小的兵力伤亡,可更令他们兴奋的是战争带来的胜利果实,这大大地加快了秦统一六国的脚步 。但此后也有一个不利的影响,那就是长平之战结束没多久就爆发的邯郸之战,这场战争可以说是长平之战的遗留问题 。原本,秦国将领白起是想趁着长平之战取得胜利时,一举进攻赵国首都邯郸,使赵国灭亡 。可秦王听信了范雎的劝说,并没有同意 。后来,他又不顾白起的建议,在时机不对的情况下,向邯郸发起战争,最终导致秦国战败,推迟了其统一六国的步伐 。
从天下局势方面来看,长平之战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对历史走向和进程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原本有能力与秦国抗衡的赵国在此战后一蹶不振,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大超越了其余各国,而离秦国完成统一也就只剩下时间问题罢了 。
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的影响:大大加快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被认为是当时天下局势转折点的战争——长平之战 。而这场战争也是当时众多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伤亡最惨烈的一场 。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 。
长平之战图
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 。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 。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 。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 。
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 。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 。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 。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