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高祖刘知远简介建立后汉,五代后汉开国皇帝

刘知远(895年—948年),后汉高祖,五代后汉开国皇帝 。其祖先本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 。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沿用后晋高祖年号天福,称天福十二年,同年六月入汴京,自称为东汉显宗八子淮阳王昞之后,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天福十三年(948年)正月改元乾祐,更名刘暠,同月因病崩于万岁殿 。谥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
人物介绍
汉高祖刘知远,生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卒于汉乾佑元年(948年) 。他在晋朝开运四年(947年)称帝建立后汉,改名刘暠,庙号高祖 。其祖先本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 。刘知远是五代大汉王朝的建立者 。刘知远从小为人沉稳庄重,不好嬉戏 。到了青少年时期,正值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割据太原,刘知远就在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即后来的唐明宗)部下为军卒 。当时,石敬瑭为李嗣源部将,在战斗中,刘知远不顾自己的生死安危,两次救护石敬瑭脱难 。石敬瑭感而爱之,以其护援有功,奏请将刘知远留在自己帐下,做了一名牙门都校,不久升任马步军都指挥使 。
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得助于刘知远等人谋划,在开封称帝,建立了大晋,是为晋高祖 。从此,刘知远以其军政才能和佐命功,历任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今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日趋显贵 。石敬瑭当了七年儿皇帝,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死去 。养子石重贵即位,是为晋出帝,刘知远也迁检校太师,进位中书令 。晋朝开运元年(944年),契丹主耶律德光率军南下,刘知远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在忻口大破契丹军,累迁太原王、北平王,之后又在朔州阳武谷再破契丹 。
【后汉高祖刘知远简介建立后汉,五代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在这段时期的主要意图是称霸河东,成就王业,因此对朝廷的诏命半推本就,一方面不服调遣,作战中逗留不进,另一方面也主动出击一下,好让朝廷与契丹不致小看自己 。刘知远认为:契丹乃游牧部族,贪残且失人心,加上中原人民的不断反抗,不会久居不退;而石敬瑭对他有知遇之恩,他曾表示“予未忍忘晋”,马上就与朝廷反目,又显不“仁”不“义”,还需要等待时机 。
当契丹入开封时,刘知远使部将王峻表面以祝贺胜利为名,实际则到开封察看形势;有些部将主张起兵击辽,刘知远则以为用兵有缓有急,当下契丹正得势,不可轻举妄动,契丹并无大志,重在搜刮财物,天气渐暖,势难久留;而晋藩镇纷纷降辽,也是暂时的,他们当中有的拒辽投降,有的斩杀辽使,但均无通图中原的豪强之辈;至于南唐以恢复祖业为口实,也不曾设谋取中原 。当待契丹去而出兵取天下,可以万全 。这种算盘虽缺乏进取精神,总还算得是伺机而动,志在恢复 。鉴于上述原因,他事先与契丹勾结,奉表称臣,同时广募士卒,养精蓄锐,加紧称帝的准备 。
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耶律德光率契丹军大举进兵,攻入开封,石重贵投降,晋朝灭亡 。刘知远看准时机,于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在太原称帝,建立了汉政权 。当然,为了掩饰其政治企图,他不改国号,而是延用石敬瑭的年号,称天福十二年(947年) 。接着,刘知远下诏禁止为契丹括钱帛;慰劳保卫地方和武装抗辽的民众;在诸道的契丹人一律处死等等 。这些措施意在振奋人心,争取晋朝旧臣的投诚归附,为顺利称帝铺平道路 。契丹在中原人民抗击下退出后,刘知远又乘机进入开封并建都,改名字为暠 改国号为大汉,改天福十三年(948年)为乾佑元年,蠲免赋税,大赦天下,堂而皇之做起了皇帝 。刘知远果断采纳了皇后李氏的建议,一改过去靠括民财犒军的惯例,而是拿出宫中所有财物赏赐将士,果然深得人心,加上用人得当,进军中派史弘肇为先锋,方能治军严整,所向无敌 。不过刘知远在位不满一年,便于乾信元年(948年)去世了,时年54岁 。其子刘承佑继位,是为汉隐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