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有哪些?三十六计完整版( 三 )


阖闾去世后 , 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 , 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 , 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 。公元前494年春天 , 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 , 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边) , 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 , 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 , 分为两翼 , 高举火把 , 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 , 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 , 杀声震天 , 越军惊恐万状 , 军心动摇 , 吴军乘势总攻 , 大败越军 , 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 , 由于吴军团团包围 , 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 , 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 , 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 , 吴王夫差争得了霸主的地位 , 夫差渐渐自以为是 , 不纳忠言 。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 , 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 , 故必须彻底灭掉越国 , 绝不能姑息奸 , 留下后患 。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拨 , 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 , 反而制造借口 , 逼其自尽 , 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 , 扔到江中 , 不给安葬 。孙武深知“飞鸟绝 , 良弓藏;狐兔尽 , 走狗烹”的道理 , 于是便悄然归隐 , 息影深山 , 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 , 修订其兵法13篇 , 使其更臻完善 。
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 , 越王勾践屈辱求和后 , 卧薪尝胆 , 立志报复 。公元前482 年 , 越军乘吴军主力聚集黄池与中原诸侯盟会,国内兵力空虚之际 , 发兵袭吴 , 攻入吴国国都 , 吴国遭此动难 , 便一蹶不振 , 由盛转衰 , 延至公元前473 年 , 正式被越国灭亡 , 夫差愧恨交加 , 自刎而死 。孙武所梦想的由吴王统一华夏 , 也就成为泡影 。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原书按计名排列 , 共分六套 , 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 , 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每套各包含六计 , 总共三十六计 。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 , 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 , 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解说后的按语 , 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 。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 :字面意思是瞒住上天 , 偷渡大海 。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 , 而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 。清代无名氏将“瞒天过海”收进其所编《三十六计》中 , 并作为“三十六计”的第一计 。“瞒天过海”的计策 , 古时人们早有使用 , 而“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形成 , 或与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贵征辽事略》中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关 。
第二计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齐国用围攻魏的方法 , 迫使魏撤回攻赵国国都邯郸部队而使邯郸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