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服饰:明代金银首饰

从元人手中接过封建社会接力棒的大明帝国,金银首饰的风格,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改宋元金银首饰的草根本色,雍容华贵,宫廷气十足,明代金银首饰有趣的事儿,还远不止这些 。
明代金银首饰在名称上,有了细致的分别,大大小小的簪钗,各有其名 。另外,由于狄髻(金丝发罩)的出现,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组合关系,首饰的插戴之满,是明代女子的妆束特点 。
累丝工艺,是明代的绝活,它把明代金银首饰的制作,定型为技术化的风格 。
累丝工艺使首饰的立体造型,或繁复的构图,用材大为俭省,也让金银本身,变得柔和轻盈,精光内敛,更宜于在镶嵌工艺中,衬托玉石的魅力,同时还丰富了首饰图案的表现手法 。
镶玉嵌宝,虽在明代大为兴盛,但宝石加工不太发达,还没有现代的切割工艺,多是依照宝石的自然形状填嵌,托座与宝石的扣合,多半不很紧密,易脱落,这个可从明定陵出土的首饰文物上看到,和现代的镶嵌水平还有差距 。
金丝髻
“狄髻”金发罩头饰组合
【明朝服饰:明代金银首饰】明代首饰的名称,仍与唐宋相似,即:通名多,专名少 。
与宋元相比,明代金银首饰显示出的一个最大变化,是类型与样式的增多,在名称上,有了细致的分别,大大小小的簪钗,都按照插戴位置的不同,或纹饰、式样、长短的不同,而各有名称 。
比如,明代文献中提到的若干名目:狄髻、金丝髻、挑心、掩鬓、压发、围发、耳坠、坠领、纽扣等等 。虽然有些时候没有说到质地,但对照存世实物,可知是以金银为主 。
明代金银首饰中出现了“狄髻” 。
明代妇女狄髻
狄髻是俗称,金丝编就的狄髻,明代也称“金丝髻”或“金丝梁冠”,即女子戴在发髻上面的发罩 。
由于狄髻的出现,金银首饰遂以一副头面为单位,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组合关系 。
额角,鬓边,称作“四鬓” 。《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七回,形容夏日里潘金莲、李瓶儿的一身家常妆束,“惟金莲不戴冠儿,拖着一窝丝杭州攒,翠云丝网儿,露着四鬓,上黏着飞金,粉面额上贴着三个翠面花儿”,论修饬严整,四鬓都要装点得一丝不苟才算是好,不少簪钗便是为此而设计 。
换句话说,明代所谓的“一副头面”,便是指插戴在“狄髻”周围、装饰题材一致的各式簪钗 。
头面一副,讲究者,按照《天水冰山录》(纪录抄没严嵩家产的清单)中的记述,在十至十二三件左右,或多至二十余,或少至五、七,以前者为常 。
明代墓葬出土的若干组首饰中,大致可以认为:一支挑心,一枚分心,鬓钗一对,各式小簪子亦即小插、啄针之类的“俏簪”三对,如此十件,即通常的“头面一副” 。
繁者,添掩鬓一对,又小插、啄针若干对,若更增花钿、顶簪、后分心,便至二十余件了 。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大明王朝,文化发展总势,趋于保守,然而其金银首饰,却越发雍容华贵,宫廷气十足,这和贴近世俗生活的宋元金银首饰,形成了巨大反差 。
然而,“雍容华贵,宫廷气十足”,正是一种保守的趋向 。
银鎏金镶玉嵌宝蝶赶花挑心
满清以前的金银首饰,传世品极少,而考古发现又有很大的偶然性,它反映的情况,只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冰山一角 。宋元金银首饰今天能够见到的宫廷作品,是很少的,明代则恰恰相反,出自宫廷的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
明定陵所出文物不必论,其他如嫔妃、外戚,各地藩王及藩王家族墓,开国功臣墓,所出的金银首饰,其实都以宫样为主 。宫样首饰的雍容华贵,在明代始终是人们钦羡、追仿的对象,或许这和明代市俗商业文化的发展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