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不同地区的服饰有着怎样的区别

怒族现有人口2.7万人 , 包括4个支系:怒苏、阿龙、阿怒、和扰柔;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贡山及兰坪县的兔峨乡 , 此外 , 迪庆州的维西县也有少量分布 。
【怒族不同地区的服饰有着怎样的区别】由于长期与傈僳族相处 , 怒族人普遍会说傈僳语 。贡山、福贡两县的怒族 , 是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 , 自称“阿龙”和“阿怒” , 在古代就与独龙族有亲属关系 。原碧江县的怒族自称“怒苏” , 被认为是唐代“庐鹿蛮”的生裔 。这两部分来源不同的怒族先民 , 长期居住在怒江两岸海拔1500-2000米的山腰台地上 , 互相交往通婚 , 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 。
不同支系的怒族其风俗习惯和语言都有很大差别 , 据传其来源亦不尽一致 , 因而反映在服饰上 , 各地怒族的穿戴亦有一定差异 。贡山怒族妇女精于织麻 , 用两块麻布围身 , 以此为裙 , 上衣外多罩赭红、大红或其它深色坎肩 。碧江、福贡怒族妇女则喜欢缀以各种衬饰 , 除在衣裙上加许多花边 , 还在头上和胸前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银币等装饰 , 并习惯在双耳戴上垂肩的大铜环 , 有的还在鞋上加红花为饰 。富丽华贵 。
碧江、福贡、贡山等地的怒族基本上都与傈傈族人杂居共处 , 处于大交错小聚居的状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傈傈族的影响 。怒族男子的服饰大致与傈僳族相似 , 一般都穿麻布长衣 。
这种长衣无钮扣 , 以带系之 , 大襟右掩似和尚领 , 中间系腰带;衣后分两层 , 里层与前片缝合 , 外层只作为披褂;袖口紧收 , 腰带宽大 , 于一侧垂下 。常年喜在左腰佩砍刀 , 右肩挎弯弓和箭囊 , 头部或包头巾 , 或蓄长发 , 有的披发垂耳 , 有的结发辫;头人或富裕人家的男子多在左耳戴一串大珊瑚 。总的给人感觉是豪迈英武、剽悍粗犷 。
过去 , 各地怒族妇女都爱用细藤染成红黑色缠放头部、腰部及腿部作为装饰 , 以缠得多为美 , 现在多以丝线代替 。她们头上多包头巾 , 或以发辫压方头帕加各色彩藤或彩线为饰 , 鲜明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