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司马光究竟为何隐居去编修《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由司马光本人担任主编,在刘攽、刘恕和范祖禹的协助下,历时19年而编撰完成 。全书分为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截止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即公元959年,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共16朝1362年的历史 。
那么,半世为官的司马光,官声如何?他为何求居闲职,耗尽后半生的心血编修《资治通鉴》?修史,是否为了借助历史打击主张变法的王安石?这部书又为何会得到宋英宗和宋神宗两位皇帝的鼎力支持?
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公元1019年司马光出生于北宋一个官宦人家,祖籍山西夏县涑水乡,后人称“涑水先生” 。1086年,68岁的司马光在宰相任上去世,获赠爵号“温国公”,谥号为“文正”,故后世称之为“司马温公”和“司马文正公” 。
司马光是一个早慧之人,儿童时代的砸缸故事,被《宋史·司马光传》收录 。据说在北宋末年,东京开封和洛阳等地就流行着《小儿击瓮图》,以表彰其事 。
宋仁宗宝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038年,司马光20岁,中进士甲科,随后被派往华州任判官 。不久,他的父亲调往杭州任官,于是司马光申请改签苏州判官,以就近照顾双亲 。宝元二年到庆历元年,司马光的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他连续服丧五年,不任官职,潜心读书,撰写了多篇史论文章,如《十哲论》《四豪论》和《贾生论》 。庆历四年,司马光服丧期满,皇帝下诏恢复他的官职,这份命令文书的起草人是时任右正言知制诰的欧阳修 。司马光当时只有26岁,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先后担任了地方的佐官和县令 。
从庆历三年,也就是公元1043年开始,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主持了“庆历新政”,严厉惩治地方官员的腐败,进行政治改革 。从庆历四年下半年开始,改革派逐渐被打压 。任职于地方的司马光在朝廷政治中还没有多少发言权,但他没有放弃对政治的关心,大量阅读经史,并撰写了《机权论》《才德论》《廉颇论》《河间献王赞》等十几篇史论 。其中有一些史论和政论文章,后来经过修改被用到了《资治通鉴》的评论“臣光曰”之中,《才德论》即是一例 。
庆历六年,也就是公元1046年,司马光奉调进京,一直到宋仁宗的末年,十多年间司马光担任的职务主要集中在文化学术岗位上,如任兼国子监直讲、馆阁校勘、史馆检讨、集贤殿校书、直秘阁等 。这些职位的历练,对司马光的学术积累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过,仁宗时期的司马光尽管写了许多文章,但基本属于个人积累,在政治上发挥重大影响的,只有劝仁宗确立接班人一事 。
宋仁宗老年无子, 1056年春,仁宗因病数月不能上朝,皇位继承问题再次紧迫地被提出来 。不少朝中重臣先后上奏,建议定立皇储 。司马光此时在并州任通判,连上三篇奏折,请仁宗早建皇储,以安天下 。到了1061年,司马光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开始了其谏官生涯 。
在谏官的位置上,司马光再次提出立储问题,并积极争取宰相的支持 。这个建议起到了关键作用,仁宗将侄儿宗实立为皇子,即后来的宋英宗 。皇位继承问题因此得以解决 。后来欧阳修在给宋神宗推荐司马光的札子中,还特别提及此事,说司马光“于国有功为不浅矣,可谓社稷之臣也” 。
进士及第后的20多年里,司马光一边做官,一边读书著述,既没有放弃对现实政治的关心,也没有卷入到高层政治的漩涡之中,这就使得他有一个良好的政治历练和学术积累 。早慧而不过早地成名,对于司马光后来的学术成就、个人声望和政治作为,都是大有裨益的 。而司马光本人很看重学术的长期积累和人生的历久沉淀,反对急功近利 。他自号迂夫,晚年号迂叟,并著《释迂》一文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