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江南地区吃螃蟹之风最盛因痛恨其危害水稻

千百年来,螃蟹早已成为人们盘中的美味 。
但在古籍记载中,螃蟹在北方只是一种怪物;古代江南人吃它,是因为对它的憎恨……
【古代江南地区吃螃蟹之风最盛因痛恨其危害水稻】在古人的眼里,螃蟹是一种怪模怪样的东西,所以,北宋的时候,有人就用螃蟹来吓唬鬼怪 。北宋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就记载过这样的轶闻:关中人不识螃蟹 。有人收得一只干螃蟹,人家病疟,就借去挂在门上 。
古代的关中人认为人患了疟疾,是因为疟鬼在作祟,所以就在门上挂一只怪模怪样的螃蟹,疟鬼看到螃蟹的模样,必定吓得不敢进门了 。
《梦溪笔谈》还说,对于螃蟹,关中是“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沈括是浙江钱塘人,地地道道的江南人,他在关中地区的陕北延安当过官 。把螃蟹挂在门上辟疟鬼之事,看来绝非子乌虚有 。
关中穷乡僻壤的百姓直到宋代还没见过螃蟹,但有江河湖泊和临海的地区,则早就有吃螃蟹的记载了 。东汉的著名经学家郑玄就曾经考证过螃蟹,说是西周时期祭祀时便有了青州的蟹胥 。
古代的青州,指泰山以东至渤海区域;蟹胥,也就是螃蟹酱 。可见,西周时期,古人不但识螃蟹,而且还将螃蟹当成美食,悦而食之了 。不过,吃螃蟹之风的广为流行,是西周以后的事情 。
东晋时期,有个吏部郎名叫毕卓,他喜欢喝酒,酒量很大,还喜欢吃螃蟹 。他经常因为喝酒耽误工作 。他看到邻家酿成了好酒,便趁着夜色去邻居家偷酒畅饮,被邻居的佣人当场拿住 。
直到天明,邻居才发现拿住的偷酒贼竟是吏部郎,慌忙再拿出新酿的好酒与毕卓对饮,大醉方休 。毕卓说过这样的喝酒、吃螃蟹的豪言壮语:“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
右手持酒,左手拿蟹,尽情吃喝,便是毕卓一生的最高追求,这是典型的酒痴和蟹痴 。但在《晋书》中,毕卓居然有传 。也许史官觉得毕卓这样的酒痴和蟹痴,是性情中人,有可爱之处 。
古代北方人对于有食蟹之风的江南人是深以为怪的 。《洛阳伽蓝记》中曾记载,北魏的杨元慎曾经嘲笑来自江南的南梁将军陈庆之:
“吴人之鬼,住居建康 。小做冠帽,短制衣裳 。自呼阿侬,语则阿傍 。菰稗为饭,茗饮作浆,呷啜莼羹,唼嗍蟹黄 。手把豆蔻,口嚼槟榔 。乍至中土,思忆本乡 。急急速去,还尔丹阳 。”
这番记载中的“嗍”,是吮吸的意思;“唼”,是吧唧嘴的声音 。形容吃蟹黄的情景,很是传神 。从《洛阳伽蓝记》中的这段记载可见,当时的北方人对江南人吃大米、喝茶、食螃蟹的习俗,是很不感冒的 。
唐宋之后,北方人也开始吃螃蟹 。宋朝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北宋时期,皇宫中已经把吃螃蟹当成了日常之事:
“(汴梁城)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买卖在此 。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 。其品味若数十份,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 。”
这里说的“禁中”就是皇宫,而宋朝的皇帝是北方人,京城汴梁也在北方,当时在皇宫中的皇帝也要吃螃蟹,可见吃螃蟹之风已经流传到了北方 。
古代吃螃蟹之风最盛的江南地区大多种植水稻,螃蟹却是一种食稻伤农的东西,曾经对江南的水稻为害相当严重 。直到元朝,江南一带的螃蟹对水稻的损害还被称为“蟹厄” 。
《元史》中记载说:“吴中蟹厄如蝗,平田皆满,稻谷荡尽,吴谚有蟹荒蟹乱之说,正谓此也 。”水稻田里的螃蟹多的时候,它们就会像蝗虫一样,给水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