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才子们为何不能令国家进步?

15世纪以降 , 以布鲁诺与方孝孺为代表 , 中西世界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才子 , 他们都才华横溢 , 不怕牺牲 , 但是求索方向却大不同 。
【明朝的才子们为何不能令国家进步?】当布鲁诺受火刑而死 , 方孝孺已被“灭十族” 。为明朝皇帝继承权献身的方孝孺 , 死前曾作绝命诗一首:“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 ,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 , 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 ,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 呜乎哀哉兮庶不我尤 。”
不能说方孝孺死得没价值 , 他的气节可歌可泣 。但孝孺所殉之道 , 是永恒的思想 , 还是变换的利益?
方孝孺的死 , 没有带来大明王朝的丝毫进步 , 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上层建筑 , 以及人的观念 , 都没有本质的变化 。
而布鲁诺则不同 , 他牺牲之后 , 神学主导的西方世界被科学打破 。由此西方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全面领先东方世界 。
总有人问:中国两千年就有“食色性也”的认识 , 却为何没有发展成为人类学、心理学?中国发明了科举制 , 却为何没有发展成公务员制度?中国制造了火药 , 却为何不能发明热兵器?发明了炼丹术 , 却为何没形成化学?发明了占星术却为何没有天文学?发明了风筝 , 却悟不出制造飞机的原理?
一言以蔽之:先天缺失“求真”精神 , 从而无法形成系统的科学 。
这绝不说明中国人的才智比西方人低 , 而是因为华夏文明在习惯中选择了走“伦理”的路而不走“真理”的路 , 重“德”不重“真” , 求生活的合理而不求思想的确实 。“汉才”中难以找到科学精神 , 以及彻底求真的执着 , 从而不能产生影响世界的大科学家 。
包括政治学和法学等等人文科学 , 除了隋唐发明的文官制度科举制之外 , 均无系统性 。甚至就连影响东方的儒教 , 严格地说 , 那不是哲学 , 而只是一种道德学说 。明朝之后 , 以复写儒家经典为核心的科考收缩回四书五经的八股笼子里 , 休提数理化等自然学科 , 即便在人文科学上亦无影响世界系统科学产生 。
如果说 , 中世纪之前 , 整个世界对科学多处于蒙昧状态 , 先行起步的华夏文明尚可以蜚声海内外的话 , 那么 , 中世纪到近代 , 世界已渐次进入伟大的科学启蒙时代 , 只靠道德学说、诗词歌赋、科举制、四个零散发明立世的“汉才” , 情何以堪?
当西方才子把才情与生命奉献给真理时 , 东方才子却把精力、才华直至生命全部投在了“道德”中 。那里 , 既没有“自然科学” , 也没有“社会科学” , 有的只是似是而非的“王道” 。
方孝孺的绝命诗 , 布鲁诺的宇宙观 。一个求德 , 另一个求真 , 造就了两种文明的不同走向——这大约就是中国近代自明朝开始 , 中西文明拉开距离的另解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