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最大规模的面子工程:外国人来隋都吃饭免费

隋炀帝干了很多富有争议的事情,最出名的莫过于开凿大运河 。
在古今很多人眼中,开凿大运河无疑是隋炀帝的专利 。其实,有隋一代,最先想到开凿运河的是老杨,最先落实为行动的也是他 。
开皇四年,隋文帝见“渭水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常阻塞漕运”,就命人“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开凿了一条“长三百馀里”的水渠 。因为这条渠经过了渭口的广通仓,所以定名为广通渠 。
在开凿之前,朝廷内外也有不同的声音存在 。然而,真等到渠凿成了,大家都看到了好处,也都尝到了甜头 。“自此漕运通利,关中赖之,故又称富民渠” 。一时间,朝野上下对老杨交口称赞,鸟生鱼汤地夸了个遍 。
当时还是晋王的沸羊羊杨广看到父亲羊村村长干出了这样的业绩,心向往之 。他不仅入了眼,而且入了耳、入了心 。等到他当上了皇帝,就迫不及待地要入行了 。
由于人口激增,北方的粮食供给成了问题 。政府报告显示说是缺粮,但隋炀帝经过研究发现,缺粮只是个伪命题 。粮食是够的,问题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南方米多人少,北方人多米少;偏偏陆路交通又不便,等南方的米运到,北方的人估计都饿死一茬儿了 。所以,表面看来是缺粮,其实是缺交通 。
有木有解决办法?当然有,陆路不便,咱走水路啊!可是,木有水路啊!简单,建一条水路不就得了嘛!
大业初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要有渠 。”于是就有了通济渠 。三年后,他又画了一条线:“还要有渠 。”又有了永济渠 。又过了两年,隋炀帝又说了:“要有河” 。这就有了江南河 。大臣们凑过来一看,好嘛,成一条线了 。这一条线就是享誉世界的大运河 。
一提到大运河,大家都会想到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其实,何止是唐朝人,今天的我们不一样也赖着这千里通波嘛!
这叫什么?这叫功在后世 。可是,如果我们问问生活在那个年头的普通百姓,恐怕没一个人说好 。事儿是好事儿,可做事的方式不对,功在后世,罪却在当代 。
开凿大运河是前无古人的浩大工程,在那个年代只有动用巨大的人力才能办到 。开通济渠时,隋炀帝无偿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馀万”及“淮南民十馀万” 。等到永济渠工程动工时,“发河北诸军五百馀万众”尚且“丁男不供”,隋炀帝一拍脑门儿,把女人拉出来当男人使 。
通济渠刚刚开好,隋炀帝就迫不及待地要去第二故乡——江都(他曾在江都生活多年)转转 。单是他乘坐的龙舟,就有近八十米之高,船上建有四层高的楼阁 。随行的船只达六千艘,绵延近一百多公里,光纤夫就有八万多人 。方圆五百里以内“皆令献食,极水陆珍奇”;吃不完,“将发之际,多弃埋之” 。
如此奢靡浪费,老百姓能乐意嘛!
这还仅仅是大运河这一项工程 。
大业元年三月,洛阳新城工程破土动工,“每月役丁二百万人”,第二年正月就竣工了 。十个月的时间就建了一个相当于北京西城区那么大的城 。
大业三年五月,“发河北十馀郡丁男凿太行山” 。愚公一瞅来了这么多人,乐了,再一打听,原来是这么回事儿:皇帝要去并州,不想绕远,So……
仅仅过了两个月,他又“敕发丁男百馀万筑长城” 。老杨留给他的三大重臣——光禄大夫贺若弼、太常卿高颎和礼部尚书宇文弼——一致反对:陛下,别修了,历史证明那玩意儿除了劳民伤财,关键时候能顶个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