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土家山区曾经建立过抗日军用机场

秀山,地处渝、黔、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是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大后方一个交通枢纽边陲重镇 。

这里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境内丘陵平坝较多,素有小成都平原美称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进士出身的秀山知县张广楠为县署大门题对联一付:此邦亦号成都,四方云山开沃野;胜地旧名高秀,一江春水绕边城 。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先迁武汉,再迁重庆 。日寇大举进犯内地,湘西芷江机场临近前线,处于战争威胁之下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在秀山修建飞机场,以备适时将芷江机场转移秀山 。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西部重庆,武陵山区深处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曾修建了一个军用飞机场 。这个占地91万平方米,征用良田1375亩的军用备战飞机场,是渝、湘、黔三省市边区十多万土家、苗、瑶、汉各族群众肩挑背磨、流血流汗,辛勤修建而成 。从一九四○年二月开工到一九四二年五月完工,历时两年多,为全民抗战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重庆航空委员会为此协调四川省政府成立“征工事务管理处”、“秀山机场工程处”等机构,负责民工征集、资金拨付、施工及技术管理等职责 。
初期征工人数11000人,其中:秀山5000人,黔江、酉阳、彭水各2000人,四个县各设一个民工大队部,于一九四○年二月开工 。机场全面动工前,鉴于路途遥远、民工征送困难、设备简陋落后、粮食医药缺乏等,各县分呈疾苦,秀山县长沈天如等12人联名于一九四○年三月函“请航委府顺秀山民情,停止另建机场” 。
航空委员会当即着四川省临时参议会复批:“建字第9133号公函收悉,查秀山机场工程已于二月五日开工,所有地价等费用均汇发秀山机场工程处,饬会同县政府及地方公正士绅妥为发放在案,未便终止,特此复照 。兼主席蒋中正” 。
此后,各县以国防要工为重,急速征工督修,恐遭渎职负国之罪 。机场施工,夜以继日,民工劳苦,撼天动地 。第二年突击赶修,新征民工18500人 。在赶修中,还征集邻近的湖南凤凰、保靖、永绥(今花垣)、乾州和贵州松桃、沿河等县民工数万人 。参加修建的民工最多时达3万余人 。
机场施工,全凭民工使蛮劲,一锄一锄地挖,一挑一挑地运,一篓一篓地背 。整个施工现场,人山人海,黑鸦鸦的一片,从早到晚,挖高填低,肩挑背磨,显示移山填海的恢宏气魄和山寨群众的刚强朴实 。
他们在各县带队工头和护场兵士监管下,自八百公尺外取土以作填方,身体最强者,日运二十余次,均行八十华里,终日往返,来回奔波,移运泥沙土石一千多万方 。
然而,民工生活、住宿条件极差,数万民工挤住在临时工棚,地面潮湿、四壁通风,盖草稀薄、衣襟烂褛,雨天漏雨、寒天刺骨 。尤其是外县民工,背井离乡,抛别妻儿,两年不准回家,日久月长,苦累交加 。夏暑烈日,衣衫汗臭疮满身;冬寒霜雪,蓑衣草鞋难保暖 。
民工生活补贴被层层克扣,缺粮少油,缺医少药 。吃的是苞谷稀饭,一坨自贡石头盐在稀饭里浪一浪,或是咬一口生辣椒舔一下盐巴喝一口稀饭下肚 。他们终年在风霜雨雪中劳作,也无医疗和药品,以致民工病饿而亡数以百计 。
原住麻土坡陈显杨老人回忆说:“我家原有三间瓦房,修飞机场那年,屋头住黔江一个小分队,有民工30多人,楼上楼下都扎(住)满了 。我亲眼看见他们吃的是苞谷汤汤,无油无盐,天天出工,劳累过度 。又痢疾流行,无医无药 。更凄惨的是病死后将脚脚手手捆绑起来,用扦担棒棒抬出去埋在梅江河边 。两年多完工后,一起回去的只有十多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