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呢?守孝三年的来历

南怀瑾老师讲述:古人为什么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呢?
【子曰:子生三年 ,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 , 天下之通丧也 。】
这提到我们中国的古礼 , 这个制度 , 现在改变得很厉害了 , 历史时代到底挽不回的 , 我们不要去管现代的情形了 。孔子当时 , 是比较保守的 , 极力主张维持孝道 , 父母死生之间的大事 , 应该依照古礼 。
中国古代 , 父母死了是三年之丧 , 要守孝三年 , 我们在几十年前 , 至少在来台湾以前 , 在大陆上时 , 许多朋友还是守这个规矩 , 手臂上都还戴一块白布或黑布 。现在是没有了 , 三年变三天了 。在守丧时期称制中 , 在名片上面 , 名字旁边都要加印一个较小的“制”字 , 表示在守丧 。
在古代更严重 , 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 , 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 , 做官的人 , 不管文官武官 , 也不管官做多大 , 碰到父母之丧 , 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 , 那是不对的 , 监察御史马上提出弹劾 , 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 , 是很严重的 。
不过有一点例外 , 以武将来说 , 他正在前方作战 , 假使父母死了 , 仍然要向朝廷请假还乡 , 皇帝可以下诏书 , 着他移孝作忠 , 予以慰留 , 这才可以不还乡 。在戏剧里可以看到 , 有的戏里武将穿半边白袍的 , 就表示他是戴孝上阵 , 那都是皇帝特殊的慰留 , 国家非要这个人不可;有些是他还乡守孝以后 , 丧服未满 , 皇帝下命特别起用 , 名为“起复” 。而起复有两种情形 , 一种是退休以后再起用 , 一种是还乡守制的人起用 。古代这种政治制度 , 实在也有它的好处 。一个人从政久了以后 , 离开民间太久了 , 对民间的情形都不知道 , 回乡以后 , 杜门思过 , 也不准宴客 , 对地方官吏都不得接触 , 可以深入到民间 。这是中国古礼 , 这种社会风气、政治制度的改变 , 还只是近几十年来的事 。
古代连皇帝也要守丧三年 。譬如说丧期中是不准结婚的 , 年轻皇帝登位前若要结婚 , 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 。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 , 老皇帝一死 , 新皇帝没有就位以前 , 丧事没有发布 , 先办婚事 , 第二天再发丧 , 否则就违犯礼制 。这种古礼连皇帝都要遵守 , 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
孔子说 , 父母死了 , 你认为过了一年就可以去听歌跳舞了 , 你觉得心里安吗?你心安 , 你就照你的办法去做吧!并没有人勉强你 , 你就是过了三天就跳舞也可以 , 只要你心安 。丧礼并不靠规定的 , 要每个人发乎内心的 , 古代文化是根据内心来 , 不是法律规定的 。一个君子 , 父母死了居丧 , 内心思念的悲愁 , 吃饭都没有味道 , 听到音乐也不快乐 , 睡觉都睡不好 , 所以三年之中 , 没有礼乐 。下面孔子说的 , 就是中国文化三年之丧的道理了 。
他说 , 小孩子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尤其古时是没有牛奶的时代 , 要三年才能单独走路 , 离开父母怀抱 , 后来二十年的养育且不去管 , 这三年最要紧 , 就算是朋友吧!这两个老朋友 , 这样照顾了你三年 , 后来他们死了 , 这三年的感情 , 你怎么去还?所以三年之丧 , 就是对于父母怀抱了我们三年 , 把我们抚养长大了的一点点还报 。这是天下人类都一样的 , 而主张改为一年 , 像这样没有三年怀念父母的心情 , 一如父母怀抱抚养我们三年的心情 。如改为一年 , 可以说天下没有一个孝子 , 天下任何一个父母 , 在自己孩子三岁以内的时候 , 那种慈爱、辛劳 , 照顾是无微不至 。所以中国文化 , 定父母之丧为三年 , 就是还报这个慈爱 , 这仅是最起码的回报 , 事实上父母的慈爱 , 并不止此 , 在孩子三岁以后长大了 , 还一直要照顾到二十多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