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把台湾一把火烧光?都是日本人造的孽

一场出乎意料的强拆
说台湾,一个概念耳熟能详: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但有多古,却值得一说 。
“三国演义”的时候,他叫“夷洲”,那是公元227年,东吴国主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水师渡,从此确立了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归属 。但那时候魏蜀吴三国争天下掐的热闹,谁也顾不上留意那块小岛 。
“隋唐演义”的时候,他叫“流求”,那是公元607年至609年,隋炀帝先后派大将何蛮和陈棱东征台湾,终击败了盘踞当地的高山族部落,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 。可那时候的中国里里外外太热闹,隋炀帝忙着修运河和征高丽,忙来忙去忙出个“千古暴君”的名号,然后是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打突厥……属于台湾的“露脸”机会,是少之又少 。
宋朝时候又叫“澎湖”,那是公元12世纪中叶,南宋政府将台湾岛和澎湖列岛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按照现在的说法,差不多是“乡镇级”编制,那时的中国半壁江山沦入金手,南宋小朝廷与女真铁骑打的激烈,从朝廷到民间的话题多是“光复河山”,小小的台湾“乡镇”,比起沦陷的“河山”,自然又小的多了 。
1297年以后,他又改名叫“澎湖巡检司”,当时的元太祖忽必烈两次派兵东征,平定台湾岛后,在当地设立“巡检司”,这是一个负责维护地方治安以及征收赋税的军事机关,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级别,比起“乡镇级”虽然小有提升,但此时大元朝一统天下,蒙古铁骑啸傲全球,小小“巡检司”,自然还是微不足道 。
可就是这“微不足道”的台湾,早在“跑龙套”的时候,就成了越来越多的沿海百姓向往的乐土,那年头外来侵略闹的最凶的是万里长城周遭,“西方殖民者”们还在绕着地中海兜圈子,沿海除了个把海盗外,还算是风平浪静 。
从公元610年隋炀帝平定台湾开始,但凡是东南沿海闹个灾荒出个战乱,便有人卷包袱跳船向东跑,先来最近的澎湖列岛,渐渐的扩展到台湾本岛,到了种两亩地,建几间宅子,这里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岛上的“原住民”乍一看蛮凶,住久了却也好相处,小日子过起来也越发的滋润呢 。
然后是没灾荒没战乱的时候也有人往这跑,聚的人多了就渐成规模,台湾的地位,渐渐的就从“乡镇级”变成了“县级”,特别是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两个时期,因为战乱缘故,大批的福建,广东,浙江沿海居民迁往台湾,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新在当地设立“澎湖寨巡检司”时,统计当地户口,居住汉人已有万人之多 。
小小的台湾岛,在从三国至明初的一千多年里,无数次的“跑龙套”中,默默的攒着人气,渐成繁荣 。
攒到明朝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晴天一声霹雳,人气散了,繁荣没了,原本“跑龙套”的台湾,却从此戏份重了 。之后几百年历史大戏里越发的吸引眼球,先成配角,然后是重要配角,最后成了主角,有了自己永久的名字----台湾 。
所谓的“晴天霹雳”,是那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一道轻描淡写的圣旨:“撤澎湖寨巡检司,所辖军民,悉数安置于漳,泉二地 。”然后就是台湾当地汉人们集体“被搬家”,家家户户强制拆迁,房屋全被拆毁,农田尽数荒弃,粮食财产能拉走的拉走,拉不走的一把火烧掉,“被搬家”的相当彻底,然后又在台湾海峡“划线”,规定“片板不能下海”,澎湖列岛和台湾岛严禁沿海居民进入,违者举家严办 。
原本渐成欣欣向荣的台湾岛,因此“一夜回到解放前”,当年的“乐土”,此时却成沿海居民可望不可及的“禁区” 。
这近乎荒唐的“强制拆迁”,却并非是彼时明太祖朱元璋的心血来潮 。“晴天霹雳”的导火索,是一段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历史-------倭寇入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