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施耐庵小说水浒传中的梁山英雄排座次原则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等级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在农民起义队伍中也摆脱不了等级观念的影响 。特别是在革命成功之后,权利再分配更是起义领袖们棘手的问题,他们往往因权利分配不当致使艰苦奋斗夺得的江山一朝失落,1856年太平天国的杨韦事件就是一例 。梁山好汉也是生活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等级观念在他们头脑中也必然有所反映 。晁盖、吴用上梁山之初,在谈及林冲座次时,吴用不是认为“理合王伦让这第一头领坐,此合天下之公认”,对梁山王伦座次排定不当的不满吗?而林冲自己不也表示过,王伦“是个落第腐儒,胸中又没文学,怎做得山寨之主”的愤慨及自己“因犯下大罪”,投奔他处无门,“不得已而坐了第四位”的抱怨吗?然而,这些出身、职业各异,性格、才智有别的好汉们,在晁盖、宋江入主梁山后,多次排座次,虽座次有先后之别、尊卑之异,但居然没有一人对此有异议,这的确是少有之事,也足以说明梁山排座次是大有学问的 。
梁山众好汉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目标,他们聚居梁山,这就形成了一个人才的群体 。如何使这个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目标一致、同心同德、紧密团结、互相激励、各展其能,这必然是梁山寨大头领所必须及时考虑的问题 。梁山寨中多次排座次,正是大头领们根据这人才群体的不断壮大,所进行的人才重新组合,借此来调整这个群体结构内部的矛盾,使之有序化、合理化 。正因为调整的及时、合理,所以在梁山事业发展中,从未因权力分配、人才任用产生矛盾,反而促进了内部的团结 。那么,梁山寨是怎样排座次的呢?它所依据的原则又是什么呢?这就值得我们去研究 。要研究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结合原著,对几次排座次进行简要分析,才能了解其轮廓 。
【解读:施耐庵小说水浒传中的梁山英雄排座次原则】水泊梁山第一次座次是王伦排定的,时值林冲上山后,王伦自己为尊、杜迁第二、宋万第三、林冲第四、朱贵第五 。王伦排座次的原则是什么呢?《水浒》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里,王伦一段内心独白交代得很清楚:这就是以上山先后为序,其余不予考虑 。由于王伦心胸狭窄、嫉能妒贤、忘恩负义,又实行了“关门主义”,这对人才的聚集,事业的发展必然不利,理所当然地被反对 。晁盖等新人到来,很快就引发了火并王伦,进行了梁山寨第二次排座次 。这次座次是众好汉互相磋商、民主排定的,我们只要读读“梁山泊义士尊晁盖”一回书便可知:晁盖、吴用、公孙胜的座次是林冲提名,大家商量同意排定的 。林冲提名时,对每个人都有句评语,总括起来,原则是两条:本领及声望 。其他人的座次大体也依照这两条,加上资历、年龄而定 。
第三次排座次是在打无为军、宋江等上山聚义之后,此时新老头领已增至四十人 。这次座次实际上并未排定,只是让宋江坐了第二把交椅,这是晁盖、吴用等七人的意见,依据是:“当初若不是贤弟担那血海般干系,救得我等七人性命上山,如何有今日之众!你正是山寨之恩主 。你不坐,谁坐?”这就是贡献或功劳 。吴用、公孙胜座次依旧,其他新老头领座次根据宋江意见定:“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 。新到的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 。”宋江这个意见实质是两条原则:资历,贡献大小 。然而宋江又是把贡献大小放在首位 。这个意见显示出其非凡的组织才能,他一句话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农民起义军内部权力和地位再分配这一甚为麻烦的问题,无形中堵住了许多分裂、火并的根源,既摆正了新老头领的主次位置,又激发了新老头领为梁山事业建功立业的积极性,既突出了贡献、本领在排座次中的重要地位,又保持了新老头领的团结,故此深得众英雄赞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