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施耐庵小说水浒传中的梁山英雄排座次原则( 二 )


第四次排座次是在打了东平、东昌府之后,此时梁山已有一百零八位头领 。这次排座次是天意,是小说中神道观念和宿命论迷信思想的反映,但不是人为,而是天随人意 。这次座次的排定,可说是集前几次排座次原则之大成,原则依然是按贡献(或功劳)大小、本领高下、名声高低、年龄及资历这几条来定 。但又不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是全面综合考虑排定的 。特别是这次排座次后,宋江、吴用又对一百单八将进行了全面分工,各负其责 。这样既弥补了排座次中的失误,又使每个好汉各得其所、各随其志、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献其功,使众英雄感到座次合理、任用得当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能做得如此完美的确不易,也表示出梁山大头领使用人才的本领 。
综观水泊梁山这四次排座次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出,王伦的论资排辈原则,是一种安排人才的短视观点 。它是人才群体结构合理化的障碍,既调动不了人才的积极性,又妨碍资历浅的真正人才脱颖而出 。而晁盖、特别是宋江,他们顺应潮流而动,在排座次问题上随势应变、多方考虑,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弊端 。他们依据衡量人才的贡献、本领、名声、年龄及资历等五条基本原则,灵活运用,但又始终把前三条作为主要条件 。这在当时可说是最优选择,就是今天,它也不无意义 。水泊梁山众好汉由于出身、教养、能力、性格各有差异,他们的德、才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然有长有短,宋江正是根据这差异来排定众好汉间的座次前后 。所以,笔者认为梁山英雄排座次正是以德、才为原则,采取因材施用、择优任用的办法来排定的,这是一种“任人惟贤”的做法,值得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