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帝的刮骨刀:严刑峻法整治功臣贪腐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城,建文帝不知去向 。此役史称“靖难之役”,大明王朝从此进入辉煌的永乐大帝时代 。
朱棣虽然是个猛人,可有些问题光靠猛劲儿是解决不了的 。合法性还好说,找几个笔杆子玩玩绕指柔,改一改相关文件就行了,反正老朱家自个儿的事情,也不怕别人怎么“婆婆嘴”;吏治才是眼前的大问题——那些靖难功臣都是跟他一起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这些人犯点事儿,怎么办?
事实上,朱棣的担忧很快就兑现了 。
“时勋贵武臣多令子弟家人行商中盐,为官民害 。”功臣们自己不出面,却让家属行商聚敛 。官商呀,有背景,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不,零前面还得加两个“1” 。朝野吐槽之声不绝于耳 。
某日,侍讲老夫子跟朱棣拽文,就两句话,剥茧抽丝絮叨了老半天 。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意思是孔圣说了,陛下若想做个人人爱戴的好皇帝,最好在德治上多费点心思,好好管管您的官员;第二句,“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侍讲进一步解释道:荀子可是精研帝王之术的专家呀,陛下得重视 。吏治事关风气之源、基业之本,只有正本清源,才能民心归附,四海归附,江山社稷也才能成为盛世,延续万万年 。
朱棣的脑海里迅速翻腾起来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不行,绝对不行 。如果因反腐倡廉背上这个骂名,让后人戳脊梁骨,那我当这个皇帝还有啥劲儿!得想个辙了 。不就是刮骨疗毒嘛?难道还要我亲自出面?谁说华佗用的一定是自己的刀?另外精选一把“刮骨刀”,只要刀身无毒,够锐利,未必不好使 。
说干就干,他把吏部尚书叫来分配任务:刑部缺一个侍郎,卿有合适人选吗?喔,没有啊,那好,卿帮朕找找,海选也成 。条件是四个必须:必须是太祖皇帝后期提拔起来的(硕果仅存),必须在刑部干过的(懂法律),必须在职地方(跟朝中权贵没交情),必须作风刚猛(刀子的特点) 。
吏部尚书捋着胡子,把符合这些条件的官员在脑子里过了过筛子,突然一拍大腿:陛下,臣有人选,现任绍兴知府李德孚,您觉着如何?朱棣同志:喔,小李子啊(其实四十多岁了),记得,他在刑部做过员外郎,干得好好的,怎么外放了?尚书同志:您懂的,锻炼呗 。
就是你了,李德孚,你就做朕的“刮骨刀”吧 。
李德孚,顺义人,《明史》评他“性刚果,有干局,驭下甚严” 。
他的本名其实叫李庆,德孚是他的字 。
古代士绅特别是读过书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都比较客气 。直呼人家的名,那是很不礼貌的,吵架的时候才叫名 。平时一般都称呼表字,显得很亲切很不像泥腿子 。这种称谓方式一直到民国时期还流行呢 。
永乐元年年底,李“刮骨刀”回到北京,也算衣锦荣归,从正五品的知府直接晋升为正三品刑部侍郎(副部级,有说是从二品),这个速度没有火箭快,比高铁也差不离儿 。看来朱棣同志是下了大决心也舍得投资的,道理很简单,想让人家做尖刀排长,手榴弹总得多给几颗 。
好戏开场,大明朝的这部反腐剧,名曰“刮骨刀刺虎” 。
刺虎英雄李庆先生貌似不想过早入戏,他对皇帝说:现在还只是序幕,您给我点时间,先把刑部整顿整顿 。司法机关是咱后院,后院起火,后果很严重 。永乐帝同意了:你是主角,你瞧着办 。
当时的刑部情况确实很糟糕,“属吏与罪人交通私馈饷” 。
法官与罪犯之间居然搞权钱交易,勾勾搭搭不清不楚,太不像话了 。李庆闻之大怒,立马成立专案组介入,“绳以重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