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国名相房玄龄三起三落的背后玄机

说起大唐开国名相,人们就会想起房玄龄 。房玄龄,名乔,齐州临淄人 。唐初著名政治家 。太宗贞观年间十八学士之一 。在他任宰相期间,对于唐朝初年“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可以说是
房玄龄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经史,善写文章,十八岁进士极地,授羽骑尉 。他不仅博学多才,且自幼便具有敏感的政治嗅觉,早在隋王朝尚在兴旺时期,就预见到隋灭亡的命运 。
据《旧唐书》本传记载,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即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李世民被派到渭北攻打隋军,这时正任隋隰城尉的房玄龄毅然脱离隋王朝,“杖策谒于军门”,投奔了李世民 。李世民立即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并以他为谋主 。“玄龄亦自以为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一心一意辅佐李世民 。每次战役胜利以后,将领们都争抢珍玩宝物,唯独房玄龄只考虑怎样为秦府收揽文武人才 。与房玄龄齐名的杜如晦,就是因为房玄龄的尽力保护,而留在李世民幕中,最后成为股肱之臣的 。此外,他还注意搜集各地民情和亡隋的图籍文书,以备将来治国之用,这些都表现出房玄龄过人的谋略与远见 。
隋炀帝大业十四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是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封李世民为秦王,房玄龄被任命为秦王府记室,封临淄侯 。随着唐王朝的逐渐安定,李唐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了起来,主要表现为皇位之争 。身为李渊次子的李世民因战功显赫,加号“天策上将”,位于一切王公之上,这使太子李建成对李世民产生了极大的疑忌,认为李世民会威胁他的地位,便与四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企图置李世民于死地 。这样太子与秦王的直接冲突便不可避免了 。
房玄龄在这场斗争中充当了重要谋士的角色 。当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关系激化后,房玄龄立即找到李世民的妻兄长孙无忌商量此事,建议李世民“遵周公之事,外宁华夏,内安宗社”,意思就是让李世民效法周公锄掉管、蔡来除掉李建成及其同党,这样才可外安华夏,内保唐王室的统治 。这个想法与长孙无忌乃至李世民本人都一拍即合 。房玄龄、长孙无忌和杜如晦等成为推动李世民发动宫廷政变的重要人物 。武德六年,公元626年6月4日,李世民率领秦府兵将在玄武门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渊便自动退位,让位于李世民,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贞观三年,即629年,房玄龄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行宰相之职 。此后近二十年,便是贞观盛世的二十年,房玄龄一直连任相职 。他与另一位宰相杜如晦同心协力,共掌朝政 。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两人互相配合,同为良相,时人有“房谋杜断”之赞 。
房玄龄忠心耿耿,为贞观之治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受到当时君臣上下的一致推重 。唐太宗对他的评价是:“才兼藻翰,思入机神,当官励节,奉上忘身” 。与魏征同时号为谏臣的王珪,曾在唐太宗面前将自己与房玄龄比较,认为“孜孜为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 。这是对房玄龄做为政治家生涯的最为恰当评价 。
贞观之治的成功,房玄龄功不可没,但是,这位贞观名相却曾经三起三落的宦海沉浮 。那么,像房玄龄这样一位大唐的开国名臣,贞观名相,为何有如此的三起三落的宦海沉浮呢?其中的奥妙,大可玩味 。
北宋名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记录了房玄龄在贞观年间的三次停职的故事 。第一次在贞观十年,即公元636年,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病故时,综述长孙氏品德事迹时,《资治通鉴》提到有一次房玄龄因为受到批评停职回家 。长孙皇后知道了,对李世民说:“玄龄事奉陛下已经很久,严谨小心;朝廷机密,从未泄露 。所以,没有特殊的原因,希望陛下不要舍弃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