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花木兰身上的三大疑点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流传甚广、妇孺皆知 。传说花木兰的父亲年事己老,不能参加征战,花木兰挺身而出,代替父亲出征,随军征战十二年,杀退了敌人的入侵,立下了赫赫战功,归来后皇上欲赏她尚书郎职位,花木兰却不慕荣华富贵,辞而不受回到了家乡,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妇女仁义孝顺、勇毅有为的高贵品质,千百年来成为巾帼不让须眉的象征,花木兰的形象也成为最受人民群众喜欢的历史英雄人物之一 。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花木兰这个人,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传说到底是不是真有其事呢?
网络配图
花木兰的事迹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得益于宋代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部收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的诗集 。其中收录了北朝民歌《木兰辞》,诗歌歌颂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后世关于花木兰的传说绝大多数都是根源于此,除此之外,关于花木兰的故事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中都没有记载,只有在各地方志和诗词戏曲中能发现花木兰的影子 。因此,《木兰辞》和各地方志传说成为探索花木兰其人其事的唯一来源,考究历史上有没有花木兰其人,花木兰姓甚名谁、祖籍何处、平生事迹如何等也只能从这些资料入手 。根据《木兰辞》和各地方志,及民间流传的关于“木兰从军”的故事,花木兰的事迹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花木兰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营郭镇周庄村人 。据《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记载:“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 。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 。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 。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 。后凯还,天子嘉其功 。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 。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 。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 。召复赴阙,欲纳诸宫中 。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 。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 。意思是木兰姓魏,替父从军后辞官不受,皇上知道真相后又想把她召到后宫中,但木兰宁死不从,自杀身亡,皇上大惊,于是追赠木兰“将军”称号 。现在在河南虞城仍建有木兰祠,祠中设木兰像,并幸存两块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二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当地的各种民间传说和歌谣中也留有木兰从军的故事 。
网络配图
二是说花木兰是安徽亳县人 。这种说法认为木兰姓魏名木兰,安徽省亳县人 。据《亳州志烈女志》记载,隋代恭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出兵迎战 。木兰因父亲已经年迈体衰而代父从征,前后征战十二年,屡建奇功 。凯旋归来之后,恭帝欲封她为尚书,但是木兰不羡慕荣华富贵,坚决推辞返回故乡了,后来恭帝知道木兰乃是女儿身之后,非常震惊,又想将她收入后宫,木兰加以拒绝,皇帝不许,木兰于是在气愤中自杀身亡 。恭帝后悔,赠予她“孝烈将军”的称号 。可见,这种说法除木兰的出生地不同外,其它事迹与第一种说法基本一致 。
三是说木兰是河北完县(今河北顺平县)人 。这种说法来源于河北《完县志》的记载,当地现在还建有孝烈庙,又名木兰祠,相传为唐代所建 。明万历年间御使何出光曾经主持重修木兰祠,并作《木兰祠赛神曲》十二首以纪念木兰,在序中说:“将军……魏氏女,汉文帝时,老上寇边,帝亲征,大括民兵,殆可空国 。将军以父老迈,不任受甲,身伪其子以行”祠内还有一通《汉孝烈将军记》祠碑,上面有“汉世尝作《木兰词》”的记载 。这一观点把花木兰生活的年代推到了汉代,代父从军之事则无大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