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的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有哪些

祭灶的风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 。中雷即土神 。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 。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 。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 。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 。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 。“管人住宅 。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 。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 。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 。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 。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 。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 。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 。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 。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 。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 。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 。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 。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 。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 。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 。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 。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 。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 。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 。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 。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 。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 。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山区多吃糕和荞面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 。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 。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 。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 。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