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的由来传统文化中惊蛰有哪些习俗?

惊蛰节气的由来和习俗:惊蛰 , 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今年3月5日 , 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 , 春雷始鸣 , 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蛰是藏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 , 万物出乎震 , 震为雷 , 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 , 始雷发东隅 , 众蛰各潜骇 , 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 , 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 , 大地回春 , 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 , “惊而出走”的原因 。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 , 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 , 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 , 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 , 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 。如“未过惊蛰先打雷 , 四十九天云不开” 。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 , 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 , 暖春分”等 。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 。如“惊蛰刮北风 , 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 , 秧苗迟下种” 。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 , “惊蛰”前后 , 之所以偶有雷声 , 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 。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 , 由于南北跨度大 , 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 。就多年平均而言 , 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 , 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 。“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
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 , 当心冷暖变化 , 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
惊蛰 , 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 , 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 , 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但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 , 并不是隆隆的雷声 , 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 。
惊蛰节气的习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 , 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 , 开口噬人 , 犯之则在这年之内 , 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 , 阻挠你的前程发展 , 引致百般不顺 。大家为了自保 , 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 , 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 , 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 , 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拜祭时 , 需以肥猪血喂之 , 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 , 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 , 使之充满油水 , 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
“打小人”驱赶霉运: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 , 会平地一声雷 , 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 , 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 , 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 , 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 , 熏家中四角 , 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 久而久之 , 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 , 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 , 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 , 打到你有气冇定抖 , 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