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洋务运动的最大障碍:晚清的士大夫阶层

在19世纪的中国,面对外力的冲击,中国人的反应、中国社会的反应都是由士大夫来表达的 。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于“弹丸岛国”,士大夫大为震惊 。最终造成清流走向维新,李鸿章一派反而趋于保守 。士大夫思想分裂,群体分裂,互不相容 。
【阻碍洋务运动的最大障碍:晚清的士大夫阶层】 我们二十年来,追述中国的历史,常常要带到日本,讲日本的明治维新,讲日本的近代化 。但是从事后一百年来看,日本的近代化是一种扩张的近代化,因此,日本的近代化对东亚来说曾是一种灾难 。日本之所以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走向扩张,最原始的原因里有一些自卫的因素 。因为当时俄国势力向南延伸,日本视之为大患,其谋划自卫遂从一开始便自自身的疆域之内向外远推,由此产生不仅有所谓“主权线”,而且有所谓“利益线” 。前者指国土的疆域所在,后者扩张到疆域之外 。最先划入其中的,就是大陆上的朝鲜和海洋上的台湾、琉球 。所以,日本近代化没有多久就发生了侵台湾、灭琉球的事件 。
而后日本要从海上进入大陆,朝鲜便首当其冲,并因此而牵动东亚 。日本久蓄“征韩”之心,但“征韩”则不能不牵涉到中国 。因为中朝之间有着历史上形成的宗藩关系,西方人后来写东亚历史,把这种关系称作“朝贡制度”,并引用近代外交的体系和观念为尺度对之作丈量和非议 。但就历史本身而言,朝贡制度在几百年间保持了东亚安定,使东亚各个国家之间能够相安相处 。
“朝”和“贡”的本义都是宗藩关系中的礼仪,而以朝和贡的常态维持于宗藩之间,又说明这种关系并不是用战争和征服的手段造出来的 。朝贡的历史形成,实际上更多地是周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朝贡 。宗藩关系以大小分上下,而以“事大字小”为其间之伦理 。小国对上国,谓之“事大” 。时至晚清,“事大”不过是隔几年派贡使带一些贡物和表文来朝觐,论其实质,已演为一种纯粹的礼仪 。但就大国要“字小”一面而言,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责任 。“字”训为“保”和“育”,所以小国一旦有内乱,有外患,常常会向大国求援,而大国不能不以求而后应为一己之担当 。联结于两者之间的,有利害、有道义,也有文化 。
1894年朝鲜内乱,中国因朝王请求而出兵 。而后是日本因中国出兵而出兵 。此前,日本已倾力于扩充武备,练兵演习,构建战时机构,这些都不仅是在准备战争,而且是在谋划战争 。因此,甲午年他们成了蓄谋已久的一方,而没有准备的中国则被宗藩关系拖着卷进了战争中 。
由于没有准备,已经卷入了战争的中国曾希望西方列强出面调停 。但列强各有怀抱,从而各有算计,因此中国人的希望始终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 。于是最后的结局便只能决定于暴力和暴力的对比 。被动的中国遂不能不成为失败的一方 。
随之而来的割地赔款,以五十多年民族战争的一败再败所未曾有过的酷烈,化为五十多年里未尝有过的猛烈冲击,激出人心的震荡和士议的高亢 。
《清史稿》说,当日“国人以北洋海军信可持,争起言战” 。这里说的“国人”其实主要是士大夫 。但战争中海面交战的累累重创和地面交战的一战而溃和溃而逃,则从一开始便以一种惊心动魄的方式打破了国人对于这场战争的预想 。
作为对比,甲午战争两三年后,日本有个兵头叫神尾尧臣,到汉口与士大夫相交往,其间言及战争,他非常直白地说:“我们也想不到你们这么不经打 。”当时日军对中国交战,初想是以占领朝鲜全境为目标 。但中国一方连战连败,遂使日本一路尾追,越打越远,直到《马关条约》谈判时还在打而不肯停手 。与这种中国人的出乎意料和日本人的出乎意料相对应的,便是“国人信可持”被打碎之后的天下错愕和震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