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隆中对》计策并不高明:定位过于模糊

亮躬耕陇亩 , 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 ,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 谓为信然 。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 , 先主器之 , 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 , 卧龙也 , 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 , 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亮 , 凡三往 , 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 , 奸臣窃命 , 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 ,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 遂用猖蹶 , 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 , 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 , 豪杰并起 ,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 , 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 , 以弱为强者 , 非惟天时 , 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 挟天子而令诸侯 , 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 , 已历三世 , 国险而民附 , 贤能为之用 ,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 , 利尽南海 , 东连吴会 , 西通巴、蜀 , 此用武之国 , 而其主不能守 ,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 , 沃野千里 , 天府之土 ,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 , 张鲁在北 ,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 , 信义著于四海 , 总揽英雄 , 思贤如渴 , 若跨有荆、益 , 保其岩阻 , 西和诸戎 , 南抚夷越 , 外结好孙权 , 内修政理;天下有变 ,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 , 则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矣 。”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关羽、张飞等不悦 ,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 , 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
这是引用的诸葛亮出山前的隆中对 , 为刘备以后的发展引出了方向 , 但是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人们提到诸葛亮 , 往往评价他帮刘备制定的军事战略《隆中对》是“高才天下知” ,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甚至称其为“万古之人所不能及也” 。不过若正视历史 , 可看出《隆中对》确定的目标并非三国割据 , 而是要一统天下 , 这个战略意图最终以失败告终 。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在点评时便认为:“其始误于隆中对 , 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刘备把军队分散在四川和荆州 , 犯了两线作战的大忌 , 这正是致败之源 。
公元207年 , 困于新野的刘备亲顾三请感动了诸葛亮 。这位年仅26岁的隐士为刘备献策 , 选择了先夺荆州为家、次取四川 , 再两路北伐争天下的发展方向 。这番纵论天下大势的《隆中对》 , 使潦倒无助的刘备有拨开迷雾见云天之感 , 随后按策实行 。而实际上 , 刘备尽管一度成由《隆中对》 , 最后败也由《隆中对》!
《隆中对》中确有高明之处 , 古今战略家对此都有共识 。诸葛亮主张实力弱小的刘备不要与北方强敌曹操争锋 , 也不可向江东“地头蛇”孙吴两代盘踞的老巢发展 。不过他的“三步走”战略方针却考虑不周 , 其中第一步夺取荆州 , 便违反了避强击虚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