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国不断强化军力部署印度洋日益沸腾

“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控制了亚洲 。印度洋是4个大洋的关键 。21世纪将在印度洋上决定世界的命运 。”海权论创始人马汉的这句话,正成为如今印度洋战略博弈升温的绝佳注脚 。除了地区大国印度迅速发展海军力量,区域外的美国、日本也加入了对印度洋的争夺 。
世界能源与贸易的命脉
【各大国不断强化军力部署印度洋日益沸腾】印度洋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对于任何一个大国来讲,谁能在印度洋上获得战略优势,不仅能确保自己的能源和贸易命脉不受控于人,同时还可在战时掐住对手的咽喉 。如果控制了印度洋,向西可控制波斯湾、红海、亚丁湾、曼德海峡,影响西亚、中东,向东可控制马六甲海峡,遏制东亚 。
印度洋地区拥有众多的国际海上交通线和石油运输线,拥有世界九分之一的海港,五分之一的货物吞吐量,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上贸易通道之一,极大方便了全球海洋贸易 。它是将中东、东亚和非洲与欧洲和南北美洲大陆连接起来的重要海上航线枢纽,特别是与也门和吉布提接壤的曼德海峡,位于印度半岛周边的与伊朗和阿曼接壤的霍尔木兹海峡以及与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接壤的马六甲海峡 。印度洋的“石油航线”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仰仗的“战略生命线”,经印度洋运送的石油占世界海上石油运输量的一半以上 。
印度洋周边地区共有47个国家,其中不少国家存在着复杂的国内问题,如贫穷、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政局动荡等,特别是索马里、也门、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缅甸、斯里兰卡等国家,严重影响着印度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这也致使印度洋地区几乎一半以上的国家军队数量超过10万人或者军费开支超过本国GDP的3% 。
对于印度来讲,印度97%的对外贸易要经过印度洋海上交通线 。而在能源供应方面,印度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能源需求,其石油消耗量的75%需要进口,而且其有限的国内石油生产也严重依赖海洋石油开采 。尽管印度近年来大力推进原油进口来源多样化,但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仍然占到了印度石油进口总量的61.2% 。
印度的“印度之洋”野心
印度洋一向被印度称为“印度之洋”,被其视为国家根本利益所在 。
早在英国殖民时期,印度洋就是英印的势力范围,是大英帝国的“内湖” 。印度独立后,自认为理所当然地应继承英国过去在印度洋地区的霸权地位,并认为,正是因为国家战略上忽视海洋,才导致印度在近代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印度“海权之父”潘尼迦在《印度和印度洋》中这样说道:“研究历史的人都很清楚,印度的安危系于印度洋 。印度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深谋远虑、行之有效的海洋政策,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总不免是寄人篱下而软弱无力;谁控制了印度洋,印度的自由就只能听命于谁 。因此,印度的前途如何,是同它会逐渐发展成为强大到何等程度的海权国有密切联系的 。”
20世纪70年代,在战后实力衰落和国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英国势力渐渐撤出了印度洋这片传统势力范围 。印度乘虚而入,制定了“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大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其中“控制印度洋”就是印度海军长期发展的目标和依据 。
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对印度海军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印度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奠定了南亚次大陆的陆上霸主地位,陆上威胁的降低使印度将军事战略重心从陆地转向海洋 。另一方面,海上力量在这场战争中作用巨大 。印度“维克兰特”号航母战斗群成功对巴基斯坦卡拉奇港进行了进攻,并牢牢封锁了阿拉伯海北部,有效配合了地面战场 。在战争后期,美国为了避免印度过分削弱当时的盟友巴基斯坦,派遣“企业”号航母战斗群开赴孟加拉湾,以武力示威印度,最终迫使印度放弃了对西巴基斯坦的进攻,让印度至今耿耿于怀 。无论是成功配合陆地作战还是受辱于遭美军威慑,海上力量在这场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印度领导人认识到了加快海上力量建设的必要性,并致力于遏制区外大国对印度洋地区的干预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苏在印度洋的争夺不断加剧,直接威胁到了印度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使印度坚定了强化海军建设的决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逐步加大对海军建设的投入,海军军费提升到了整体军费的1/3以上,印度海军总投入也从1988年的1.81亿美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67.8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