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明史bull;彭时传》原文及翻译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 。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明年,令入阁预机务 。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天顺元年,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 。
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 。贤雅重时,退必咨之 。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 。贤以语时 。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 。”
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 。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 。”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 。”语闻,帝意乃解 。五年,得疾在告 。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 。
是冬,无雪 。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 。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 。乞革其弊,以惠小民 。”帝优诏褒纳 。畿辅、山东、河南旱,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 。并从之 。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 。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 。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 。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参考译文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 。正统十三年,中进士第一名进士(状元),被授予修撰 。第二年,命令彭时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 。得知继母去世,彭时极力推辞,不被允许,这才受命 。当官一年多即参预大政,这还是前所未有 。景泰元年(1450),因为战事稍有平息,彭时获准回家守孝 。但他因此也忤逆了皇上 。守孝期满后,命他到翰林院供事,不再参与内阁事务 。天顺元年,皇上在文华殿召见彭时,说:“你不是朕所点的状元吗?”
彭时叩头 。第二天皇上仍命他入阁,兼翰林院学士 。而皇上正信任李贤,多次单独召见李贤谈话 。李贤向来尊重彭时,退朝后一定向他咨询 。彭时引用义理争辩可行与否,有时甚至变了脸色 。李贤刚开始时有点不高兴,时间长了也就服他诚恳正直,说:“彭公,真君子也 。”皇上喜欢彭时的风度,选庶吉士时,命令李贤全部任用北方人,南方人一定要像彭时那样,才可任用 。李贤对彭时说起这事 。不久宦官牛玉宣读圣旨,彭时对牛玉说:“南方之士处于彭时之上的不少,怎能压制他们?”
过后选了十五人,南方人有六个在其中 。门达陷害李贤,皇上为此迷惑,说:“罢免李贤,将要专门任用彭时了 。”有人将这话传给彭时,彭时惊惧地说:“李公有经世济国之才,怎可罢去?”因此极力为李贤申辩 。并说:“如果李贤被罢去,我彭时不能独留 。”这话传到皇帝那,皇帝罢免李贤的想法救消除了 。成化五年,彭时因生病休假 。过了三个月,皇上催他到内阁工作,免除他上朝参见
这年冬天,没有下雪 。彭时上疏说:“光禄寺采办,各个城门抽税,都严重搜刮 。而献上珍珠宝石的人,又加倍估算它的价值,掠取国库财物 。请革除这些弊端,来给百姓带来实惠 。”皇上优诏褒奖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京城附近、山东、河南干旱,京师米贵,他请求打开粮仓拿出储存的五十万石平价卖出 。皇上都听从了 。彭时凭借旧臣的身份受到倚重,遇有事情他都极力争执,毫不回避 。而这时皇帝在政事上懒惰松懈,大臣很少能见到他,彭时深感忧虑 。彭时在朝三十年,孜孜奉国,力持正理,保全大体,公事回来后从不对子弟谈论政事 。有什么论奏和推荐,都不让当事人知道 。平时安居没有懒惰的仪容,服饰车马用具(日常生活)非常俭约,没有声伎歌舞的享受,不合大义的东西不接受,有古代大臣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