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故事:关于鲁迅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导读: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
求学时期
早年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 。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 。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都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来源 。
鲁迅的童年与少年,就是一个从天上到人间的跌落过程 。对此鲁迅自述曰:“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一年多,死去了 。”[8]
【鲁迅的故事:关于鲁迅小时候读书的故事】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与陈衡恪结交,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
留学日本
鲁迅与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著名作家都为留学日本派 。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 。鲁迅选择学习现代医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造成他对中医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他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 。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 。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两人都曾引用过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鲁迅学年成绩:
解剖学95.3分
组织学73.7分
生理学65分
伦理学83分
德语60分[6]
物理60分
化学60分
平均65.5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学142人)
总成绩正如鲁迅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对此班上部分同学认为是“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1994年,渡边襄发现成绩算错:生理学上学期60分,下学期75分,单科学年平均65分,不是63.3分,学年总平均65.8分,学年平均83分的伦理学等第登录成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