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天下香烟保质期是多长时间 和天下香烟保质期怎么看( 三 )


可惜 , 清遗民这种自以为清醒和高明的思考 ,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依然毫无用处 , 不堪一击 。此时 , 北伐战争已经打响 , 南北局势骤然紧张 。不安感和焦虑的情绪弥漫在清遗民群体中间 , 他们似乎停止了思考 。在郭曾炘日记中 , 对于时局的看法颇为消极 , 许多时候更是保持沉默 。对清遗民而言 , 他们所能作的是不断的聚会、饮酒赋诗 , 通过一次次雅集、诗钟活动 , 消磨岁月 。几乎每个月 , 郭曾炘至少都有两三次诗社活动 , 既参加福建籍士人为主的榕社、合社 , 也参与地域色彩较淡的诗社如耆英会、蛰园诗社等社的活动 。晚近诗社游戏各有不同 , 稊园主诗钟 , 郭氏父子主持的蛰园则维系福建诗社的传统——击钵吟 , 他们的思考从一种整体性的王朝命运 , 转为文人雅集和文人团体的地域情结上了 。

和天下香烟保质期是多长时间 和天下香烟保质期怎么看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郭曾炘著《匏庐诗存》 , 据《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87册
清遗民这种思维上的“延宕” , 意外促成了民国诗词社的繁荣 。潘静如《民国诗学》以为傅增湘藏园、关赓麟稊园及郭氏父子之蛰园雅集不绝 , 鼎足而三 , 实近世京津文脉所系 。20世纪20年代 , 寒山、稊园、蛰园等诗社鼎足而立 , 号为宣南三社(相关论述见韩策《科考进士与民国北京诗词结社的兴衰》) 。郭曾炘父子发起的蛰园集会在1926年短短一年间已举行20多期 , 参与者有樊增祥、夏孙桐、冒广生、傅增湘等人 。1927年正月 , 七十三岁的郭曾炘在元日诗中颇有些自得地写下:“久闭柴荆逃热客 , 忽惊珠玉王粲篇 。宣南酬唱多吟侣 , 敢与王卢论后前 。”清遗民在政治上的思考无路可走 , 只好退回文学与书籍的世界中 , 不曾想这竟给他们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喜悦 。
二、如何做好清遗民
清遗民思维方式的转变历程 , 大体可概括为从一种对广阔世界的思考逐步退缩到个人诗文小天地的琢磨之中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与清遗民日常生活世界的活动能力逐步萎缩几乎同步 。他们从庙堂退至江湖 , 从前官位和地位带来的收入及其他文化资本也相应地缩减 。于是 , 如何做好一个清遗民 , 就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此 , 《郭曾炘日记》呈现了郭曾炘如何小心翼翼地经营遗民生活的记录 , 因而也就提供了一份相对简单而颇有可观的“清遗民生存指南” 。
利用好家族、姻亲、地域等关系 , 是清遗民在民国生存的基础 。许多遗民都在新时代成为社会边缘的弃儿 , 被迫抱团取暖 , 寻求群体的力量庇护 。这种对群的生活的经营 , 首先来自于家族关系的经营 。如郭曾炘即利用其祖父郭柏荫(1807-1884)手钞《十三经》的故事 , 遍请京城、天津的名流题字 。1926年十一月二十日日记云 , “接沄儿信……言中丞公手钞十三经已征弢老及寓京名流题咏 。”十一月廿九日日记云 , “洪儿以中丞公手写十三经装潢已就 , 于津埠社友征题 。请题一长篇 , 连日思索 , 粗完稿 。……诗云‘晨书暝写日有程 , 阅二十年功始毕 。……白头更遭沧桑变 , 烽火年年望乡国 。礼堂定本半飘零 , 劫馀仅此犹完璧 。迩来邪说方横流 , 洪水祸逾秦火烈 。斯文终丧非天意 , 不见东瀛罗古帙 。文身章甫疑无用 , 经训菑畬必有获 。”郭曾炘一家珍护祖辈手泽 , 既是发扬祖宗潜德 , 也是在利用征集题咏不断激活家族社交圈 。在这种有意的文化运作之中 , 郭曾炘定下的基调是:缅怀旧日的斯文传统 , 慨叹今日国家并日本也不如 , 这就使得这一风雅活动的意义从文献层面上升到对经典的再认及文化的反思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