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天下香烟保质期是多长时间 和天下香烟保质期怎么看( 二 )


一、清遗民是怎么想问题的
进入清遗民的思维世界 , 不难发现他们考虑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安顿清王朝的遗产 , 包括旧主(皇帝)、旧制度、旧文化 , 当然 , 也包括他们自身的出处和生活问题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他们身处一个新旧夹杂的时代 , 旧王朝(朝廷)还有遗存 , 而新民国业已据有天下 。在这样一个半新半旧的时代 , 清遗民究竟怎么想这些问题?
在清遗民的思维模式中 , 历史典故根深蒂固地影响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考结果 。对许多清遗民而言 , 王朝始终存在复辟的希望 , 即便1924年溥仪被迫离开紫禁城前往天津张园 , 使残存的王朝再度遭受重大打击 。然而 , 他们并未因此绝望 , 一些大臣依然以古老的“东周梦想”自励 , 认为此举仿佛周朝的平王东迁 , 是王朝复兴希望的信号 。不过 , 郭曾炘对此十分清醒 , 1926年十月初三日日记云 , “余自辛亥后 , 即不复作东周之梦想 。古来流离中兴 , 自少康后 , 已不再见” 。在郭曾炘看来 , 王室东迁 , 周平王尚能维持半壁江山 , 然而希望以此作为中兴的基业 , 无异于痴人梦想 。在郭曾炘看来 , 自夏朝的少康中兴以后 , 中国历史再也没有王室颠沛流离之后还能再度实现伟大复兴的 。
此时已是1926年 , 距离清朝灭亡已经十五年了 , 一切都回不去了 。可惜这种思维模式始终如幽灵一般萦绕在遗民的脑海中 , 在他们清醒的时候 , 理性告诉他们这是痴人说梦 , 但在酒酣耳热 , 恍兮惚兮之间 , 他们仍然不肯忘却这残存的幻想 。可是小圈子内的幻想在外人看来简直可笑 , 于是遗民这种思维模式带来的只有痛苦 。如1927年四月初七日 , 郭曾炘日记所云 , “醉中乃得吾真 , 不特世故场中面目皆假 , 即如此册上 , 每日拉杂书写 , 亦不外闲人说闲话 , 满腔热泪 , 仍是无处洒也” 。遗老末路 , 只能恸哭 , 连自己视为私密而真切的日记 , 最终也像是闲话一般 。
在宏大的复辟迷梦之外 , 清遗民思考问题也有现实的一面 。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逊清皇室的播迁问题 , 谁该承担责任?
尽管优待皇室的协议自清帝逊位即已生效 , 但民国政府对逊清皇室的供养却每况愈下 。1924年 , 溥仪被迫离开紫禁城之后 , 清遗民不能不直面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在清遗民看来 , 太多的民国政客都该对此负责 。从袁世凯以优待皇室为条件逼迫清帝退位开始 , 事情就变得不可控制了 。起初承诺对清皇室的条件并不差 , 仅现银就每年400万元 。不过这种优待的前题是民国政府自身安稳 , 遗憾的是 , 清帝退位以后 , 民国动荡不已 , 岂能确保优待 。根据曾任逊清皇室内务府大臣的绍英(1861-1925)的日记记载 , 至1918年 , 民国政府拖欠皇室的费用已经超过1000万元 。至于1924年 , 冯玉祥干脆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 于是逊清皇室只能在风雨飘摇中动荡 。
循着这条思路出发 , 清遗民很容易找出那些违背优待逊清皇室条款的政客 , 然而这种思考却是痛苦的 , 他们能够找出责任人 , 但对这些“罪魁祸首”却无能为力 。于是这种追责式的思考只能诉诸情绪性的宣泄 。在1927年底的日记中 , 愤懑的郭曾炘发出马后炮式的宣言 , 他声称早在十年前 , 他就知道“共和不宜于中国” 。他认为 , 这不仅因为“共和”以后 , 不仅皇室经费得不到保障 , 全国的形势更会“全局糜烂 , 遍地荆榛” 。郭曾炘并非孤掌独鸣 ,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1878-1945)也认为 , “初不料共和之结果 , 一变而为五代之割据 。无端而有督军 , 无端而有巡阅 , 使国人恶之如蛇蝎” 。清遗民的这种情绪化的言说尽管是“马后炮式的思考” , 但的确有一定的合理处 。共和草创的兴奋期一过 , 党争与战事联翩而起 , 站在百姓的角度 , 国家生灵涂炭;站在传统道德文化的角度看 , 则世风日下 。就此而言 , 郑孝胥的名言“民国乃敌国也”确实成为清遗民群体的普遍认识 。